古人是如何休假的

淮河早报 2020-08-20 08:00 大字

古代劳动者没有现代人的休假概念,古代官员们的休假制度多散见于各代官志中。“做公人”定时休假的制度,先秦及秦时已有,称“告归”。《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任秦朝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孟康日注引:“古者名吏休假曰‘告’。”意思是说,泗水亭长刘邦要不时休假干点农活;《史记·李斯列传》里也有李斯儿子李由宫居三川守而“告归咸阳”探望父亲的记载;《孔雀东南飞》里的“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也有其闻变而“求假暂归”。

汉朝的休假制度是写在律法中的。据《汉律》记载,早在西汉时就明文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意思是公务人员上了四天班,第五天则放假洗澡更衣,修发刮脸。到了东汉,这个制度又有了放宽。据《史记·百万君传》载:“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规定官员不但可以洗澡更衣等,还可以回家看望老小,夫妇团聚。

据马兆锋编著的《盛世长歌——走向巅峰的隋唐五代》一书考证:汉代确立的“五日一休沐”制度实行了八百多年。汉代实行“五日一休沐”,是由于当时官吏大都住在衙署,平时不回家,因而每五天要有一天归家休息洗澡。自南北朝起,官吏们开始试行“轮值”,分组轮流住在官署,能够归家的时间多了。

曾在南朝陈代当过尚书令的江总,陈亡后入仕于隋,写诗仍称:“休沐惟五日。”而到了唐代,便成为“九日驰驱一日闲”了,由“五日一休沐”变为“十日一休沐”,即是唐代的“旬休”制度。这种“旬休”制度,先前曾在南梁一度出现过,但并未形成固定的制度。至唐朝,事务纷繁,因而推行起旬休制。“旬休”为每月的第十天、第二十天和最后一天放假,“以宽百僚休沐”,按上旬、中旬、下旬称为“上浣”“中浣”“下浣”。

也许,对古人来说,休假和“洗沐”是人生两件乐事。

我国现行的休假制度,除了例行的周末休息,还有很多与节日相关的假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够享受节假日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不但可以放松身心,劳逸结合,大大提高工作的积极性,而且,依托节假日和亲人的团聚,更是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实我国的休假制度,拥有悠久的历史。据《汉律》记载:“吏员五日一休沐。”所谓“休沐”就是休息和沐浴,即官员每五天可以放假一天。除了常规休息,古人又是如何休假的?

《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古人的假期生活画面

宋代雇佣工人也可享受节假日

唐朝的节假日已经让人眼花缭乱了,但跟宋朝相比还是略逊一筹,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假日最多的一个朝代,那么宋代每年有多少天是节假日呢?

宋史研究专家吴钩在《宋:现代的拂晓时辰》一书中做过考证:宋人笔记《文昌杂录》里有对北宋中前期公务员休假制度的详细介绍,各种假期加起来,共有一百一十三天。其中,元日(春节)、元宵节、寒食节、天庆节、冬至五个大节各休假七天,合计三十五天;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降圣节、腊日七个节日各休三天,合计二十一天;立春、人日、中和节、春分、春社、清明、上巳节、天祺节、立夏、端午节、天贶节、初伏、中伏、立秋、七夕节、末伏、秋社、秋分、授衣节、重阳节、立冬二十一个节日各休假一天,合计二十一天;宋代每个月还有三天旬休,一年合计三十六天。

如果刚好赶上最近一段时间公务繁忙,连续几个假日都在加班没有休息,那怎么办?按规定这种情况,宋代公务员还可以补假。如果被派遣到外地做地方官,还有上任假,也就是外官上任的期限。官员接受新差遣后,有一段时间的假期休息,然后赴新任。不过,上任假是有最长时间限制的,逾期没能到任就要受到惩罚,宋太宗淳化年间规定上任假为期一个月,当然,这里面不包括路途上消耗的时日。在京城的官员,接到派遣通知的五天内就要离开京城,未按时日到任超过三天以上者还要依法加以惩罚。

此外,宋朝的公务员还有探亲假(父母住在三千里外,每三年即有三十日的探亲假)、亲人结婚的婚嫁假等休假。与婚嫁假相对的还有丧葬假,如果是父母或是周亲尊长去世,朝廷会给予丧假。如果担心工作,不肯放假,不但不会被表扬,还有可能被惩罚。因为宋朝十分注重孝道,文官遭遇父母亡故,一般都要解除官职,持服三年守孝,这就是古代的丁忧制度,是古代官员必须遵守的礼制之一,违反者要受到处罚,甚至连官位都保不住。

上述这些是官员才能享受到的假日,寻常百姓也有休假的权利吗?据吴钩考证:在宋朝的官营手工业作坊中,雇佣工人是有假日的,一年大概有六十天的节假日,虽然比不上当时的公务员,但也比明朝的公务员要多得多。这些工匠每日的工作时间约为十小时,每年炎夏时节,即从五月初一到八月初一,这三个月里,每日的工作量会减半,如果换成时间,即工作半天。当然,他们是领薪的,比起“匠籍制”下被政府无偿征用服役的元代与明代匠人,宋朝工匠的小日子还是要幸福得多的。

唐代节令假知多少

从字面来看,唐代的“十日一休沐”,看似比汉代的“五日一休沐”的假日更少了,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唐朝十分重视岁时节令,将节日休假纳入官方制度,普遍以节日为法定假日,也始于唐代。如中和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也在唐代出现,有的一直延续至今,对中国的节日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较以前,唐代休假制度更人性化、具体化。唐制规定,各级官员每十天可休假一天,称“荀假”,此外还享有各种节令假,如春节放假七天、结婚放假九天、丧假(视与死者的关系而定假期长短)、病假(最长不能超过一百天)。到了唐朝末期,还建立了退休制度,凡官员年逾七旬者,可以退休,称为“致仕”,享受半俸。

据《盛世长歌》一书记载:唐代的节令达二十多个,据唐代《假宁令》统计,唐代的节假日有四十七天,其中元日(春节)和冬至都休假七天。除传统节假日外,唐代帝王为表示名位“正统”,追溯其李姓的先祖为老子,将老子的诞日称为降圣节,放假一天。武则天时,又崇信佛门,将佛诞日也列为节日,放假一日。唐武宗继位后,又采取抑佛措施,敕令佛诞之日,不再休假,只保留了降圣节休假。另外,自唐玄宗开始,自觉江山坐得风光无限,又将帝王的生日列为假日,先称为“千秋节”,又改为“天长节”,休假三日。

此后,唐代帝王诞节的名称和假期,或有变化,但作为一项休假制度,一直延续到唐末。有人由此计算,唐代的节令假日最多时可达五十三天。此外,学生在四月有田假十五天,在九月还有授衣假十五天。唐代的休假,据《大唐六典》和唐文宗时期的《郑氏书仪》所载,旬假与节假加起来,最多时计有一百多天,约占全年天数的三分之一。

因此,《盛世长歌》一书称,唐代的休假体制在中国古代的休假史中,可谓是最优越的制度安排,很有大国风范。除了上述定期假日之外,唐代的官员还有一些不定期的休假规定。如,父母住在三千里以外,每三年有三十日定省假;父母住在五百里以外,每五年有十五日定省假,且这些定省假是不包括旅程的。

元朝假日少得可怜

和之前的各个朝代相比,元代在节假日制度上显得迥然不同。法定节假日更是少得可怜——元代规定全年只有十六天节假日。为什么元代的假日这么少,或许与其游牧民族的出身有关吧!

或许是受了元朝的影响,到了明清两代,政府官员就没有汉唐宋时期宽松的休假制度了。全年只保留三个假期,即春节、冬至及皇帝的生辰。具体的是月假三天,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冬至等节日可放假十八天,每年休假只有五十多天。清朝前期的休假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

不过政府的这一措施遭到了大多数官员的反对。帝王将相,考虑到自己在臣民面前的声望,也只好接受“民意”,做了修改,在三个假日的基础上增添了寒假,并将春节和寒假的假期均延长至一个月。但是政府的这个规定是有条件的——长假期间官员仍要不时地到其官署处理必办的公务,涉及司法的事务更是不能停止。

清朝后期实行星期日休假

清朝的休假制度基本沿袭了明朝,但对有功之人,政府则赐予“赏假”。清初,随着西方传教士进入我国,“礼拜天”这一宗教用语开始在社会上流行。辛亥革命后,受西方假日制度影响,我国休假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每月三天旬休,变为了星期日休假制,并一直沿袭至今。

清代不仅假期少,工作时间还比较长。据《天咫偶闻》记载,清顺治、康熙年间,早朝时间一般在卯初,也就是凌晨五点。嘉庆时,虽然改为六点,可是冬天仍然是黑咕隆咚的。为了上早朝,官员们每天三四点就要爬起来。住的比较远的,甚至要一两点就爬起来。官员们工资高、待遇好的,自己有轿子,有马,还有人提灯笼。那些工资低、待遇差的,只能步行,请不起佣人,只能蹭高级官员的灯笼。尤其是当时的小官章京,更是苦不堪言,他们职位低,无权无势,而且还承担着各种工作,有时还要值夜班。

在清朝,大年初一早晨天亮前,王公大臣们早早就要在午门外集合。大约六七点钟,在礼部官员引导下,文武百官进入宫门,在太和殿外,按着品级,东西各站18排。皇帝御临太和殿,举行朝贺仪式。接下来,还要在太和殿举行大型宴会,皇帝与王公百官共贺新春佳节,这叫太和殿筵宴。 据新华网

新闻推荐

泗水微爱美发志愿者开展理发志愿服务活动

泗水微爱美发志愿者充分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利用假期为山区留守儿童、老人、退伍老兵等开展理发志...

泗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泗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