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儒学思想“重塑”温情乡土

济南日报 2014-07-16 02:32 大字

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孙丹青通讯员尤明文

2014年6月21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儒学大师牟宗三弟子卢雪昆、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许章润及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姚中秋做客凤凰大学问沙龙,畅聊儒学对中国现代化转型如何发挥功用。提出在“大国崛起”的背景语境下,中国要走一条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之路,必须从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学说中寻找思想资源。

就在同一天,由山东省委宣传部联合《光明日报》主办的“山东乡村儒学现象”座谈会在泗水县尼山圣源书院举行,与会代表一同回顾泗水“乡村儒学讲堂”成立一年多的发展历程,专家和学者再次重申用儒家普世价值体系去治理中国乡村的重要性,孔子思想成为重建当代温情故土的一剂良药。

去年,泗水建起一所儒学讲堂,吸引众多大学教授下乡讲课;听了一年多,乡亲们都说学习孔夫子管用了,重孝尊道渐成村民日常礼仪和生活方式———

乡村儒学不是教授们的独角戏,要将村民变成学习主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赵法生

由于儒家教化体系破坏殆尽,更由于所有读书人都一去不回头,近年来乡村文化出现荒漠化,并进一步导致了乡村的价值真空和底线失守,数千年来自治的、礼让的、温情的乡土不见了,那个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源头活水渐趋干涸。儒学要走出游魂化的困境,有没有可能从它的发源地再出发,为乡村文明的重建和儒学的灵根再植闯出一条新路呢?

赵法生说,这也成为他们当初开始乡村儒学的初衷,“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儒家的孝道和五伦教育,重建乡村的伦理秩序和文化生态。我们将这一理念变成定期化的课程,每半月开课一次,以课程为基础建立一套儒家教化体系,通过教化活动将理念变成农民的生活方式”。然而,开课后他却发现,给农民讲课的难度要远远大于给研究生上课。农民需要生动活泼和深入浅出,要是听不懂半途就退场了,下次也不来了。为此,他们就从人们普遍关心的孝道开始,采取故事化、生活化、互动化的授课方式。果然,头一次讲孝道就有不少老人掉泪。支部书记还发现有些不孝敬公婆的媳妇们也抱着孩子来听孝道,因为害怕孩子长大了不孝顺自己。在讲《弟子规》时,他们引入礼仪教育,请礼仪专家来给村民演示成童礼、开笔礼、冠礼等儒家生活礼仪。

赵法生说,乡村儒学不是教授们的独角戏,要将村民变成学习主体。为此,他们将一个村的村民划分为四五个学习小组,开展不同小组之间的学习竞赛。全村村民投票评出孝亲媳妇、模范公婆与和谐家庭,让文明模范现身说法,用农民的话,说农民的事,教身边的人。教授们作为农民的后代走进村民家中与他们话家常,帮助失学儿童恢复学业并帮助孤寡老人解决生活困难。有些村民看见他们,就说“讲道的兄弟又来了”。有人送来新下来的地瓜、花生等,有的请他们去家里吃饭,渐渐地教授成了村民的知心朋友。

变化实实在在,村民尝到了学习儒学的甜头

圣水峪镇北东野村党支部书记庞德海、村民庞兴昌

乡村儒学讲堂在圣水峪镇北东野村已举办30多期,一年半下来,村支书庞德海觉得村里确确实实发生了明显变化。

首先是村里打娘骂老的没有了,社会和谐了。他说,一位曾经指使婆婆骂村干部的媳妇,在乡村儒学培训过程中,也来参加了三四次学习,但她不敢坐在前面,都是坐在后头。经过学习,这名女子确实转变了。最近时常用三轮车拉着婆婆上这儿上那儿的,还给婆婆买了一身新衣服。她家里盖房子时,婆婆要给盖屋的人烧水泡茶,她对婆婆说:“不用你烧水,你坐着凉快凉快,我烧就行。”盖屋时掉下来的石灰和水泥,她婆婆想打扫打扫,她说“不用打扫,坐着歇着吧”。她婆婆甭提多高兴了。

再就是现在村里没有了小偷小摸。庞德海说,村里原来有个说法叫“秋里忙”,就是每逢秋收,村东头有七八个妇女,村西头也有七八个妇女,背着粪箕子,拿着镰刀,表面上去地里割草,其实是趁别人看不见时,偷挖人家的地瓜和花生,有的还折人家的树枝子,老百姓对这种人深恶痛绝。“通过学习,这种人基本上没有了,从2013年年中到现在,俺村里连双袜子连双鞋都没少过”。

以前说养儿防老,现在是养儿啃老。老年人年龄大了,干活也不中用了,年轻人就嫌弃老人。71岁的村民庞兴昌老人说,他有两个孩子,以前不太知道孝敬老人,家里动不动就闹腾,他们老两口都不识字,也不会给孩子讲道理,孩子不孝顺也没办法,只是心里不舒坦。“通过一年多的乡村儒学学习,孩子们的变化可大了,知道老人不容易,听话了,还帮着我种地瓜,种花生。来客人就叫我去喝酒,以前可没有这样”,老人说,他们老两口心里可高兴了,真是尝到了学习儒学的甜头。“学习儒学比看电视好,电视上净是些闹离婚的事,看多了就想离婚,到了四五十岁还打算离婚,这种节目对老百姓影响不好。学儒学比上学都好,现在的孩子,学倒是上了,可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孩子们来这里学习乡村儒学,懂了道理,有了礼貌,将来一定能成才。中国人再不学习儒学不得了。再不学习儒学,过个十年八年,爹不认儿,儿也不认爹,都乱套了。我看,不光俺村里学,别的村也要学”,老人感慨道。

加强教材建设,提议设立村民自学组织———孔学堂

北京大学教授干春松、山东大学教授颜炳罡

每一种文明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个不断回望源头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在儒家被十分形象地描述为“返本开新”。在这样的“返本”过程中,尼山有其象征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象征性”,当下发生在尼山及其周围跟儒学有关的事件,就会产生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取得的效果。

座谈会上,来自北京大学的干春松教授就认为,赵法生和颜炳罡先生等人正在进行的尼山“乡村儒学”的尝试,就是试图在儒学故乡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唤起他们儒家精神的因素。接下来要做的是看能不能有一个规范性的东西出来。一个事物的发展,其一般的规律是先探索再定型然后推广。这是一个新的阶段。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现在需要做很多的事情,比如教材的建设,师资资格的认定。现在尼山的乡村主要依赖《弟子规》开始做,讲一些孝悌的道理,那么《弟子规》讲完了再怎么做,要逐步发展到什么样的经典,在农村的实际生活中,这些礼仪生活是否可以有一个规范性的依据等。

乡村儒学是具有责任感、担当意识、文化情怀的人文知识分子在21世纪中国乡土创造的新的文化实践,是人文知识分子服务社会的一次新的尝试。对于它的未来发展,亲自参与讲学的山东大学教授颜炳罡和其他专家也提出几点构想。首先,在尼山圣源书院建一个乡村儒学研究培训基地或者叫“乡村儒学研究院”。乡村儒学研究院对全省乃至全国乡村儒学现象的分析、研究、总结,做些理论的提升和概括,同时承担着培训相关乡村儒学师资乃至四德建设师资的功能。颜教授说,有了这个研究院,乡村儒学建设就会有质的提升。然后还要组织研究人员编纂乡村儒学的一系列教材,颜教授说,他与赵法生、王连启等讨论过,下一步要编《论语》精选、《孟子》精选、传统家训、治家格言精选以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增广贤文》等。

为了扩大影响力,颜炳罡教授还提议建立固定的宣讲团队,同时要实现义工队伍本土化。宣讲团队可以来自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教授、博士生、研究生;而义工队伍一定要本土化。同时,他们希望能在圣水峪镇、北东野村等找一些学习积极分子、骨干分子,让这些人做讲堂的义工。最后是在每个村都建一个孔学堂,成为村民学习的场所。村里的学习积极分子、义工去管理孔学堂,教授不在的时候,他们组织上课。颜教授说,孔学堂重点培养农民自身的学习能力,而不是教给农民以知识,“授人以渔可能更重要”。

新闻推荐

泗水供电公司确保群众用电无忧清凉度夏

“俺家的空调可是派上用场啦,再也不是摆设了,甭提多凉快了!”7月21日,泗水县圣水峪镇东仲都村李宝来谈起村里农网升级改造时赞不绝口。随着天气越来越热,空调、风扇等降...

泗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泗水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