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能人”的磁石效应

济宁晚报 2012-07-25 08:21 大字

骄阳七月,热浪滚滚。记者在位于泗水县东部山区的苗馆镇采访,耳闻目睹各种专业合作社、协会风生水起,正在成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调整、提档升级的重要载体,成为引领农户抱团闯市场的龙头。农村的“能人”如一块磁石,正展示着巨大的吸附效应。

帮社员栽上“开心果”

从苗馆镇政府向西南方走3公里,有片山区,连绵1500多亩,当地的老百姓叫它“光山”。25年前,“光山”连根草都不长;25年后的今天,这“光山”却现了灵光,柏树林郁郁葱葱,核桃园生机勃勃。“523亩生态公益林,每棵柏树直径都达10多厘米了,630亩经济林,5年的核桃树,去年一棵树挂果1000多个,能卖500多元!这山可不再是‘光山\’了,它该叫‘宝山\’,满山都是宝呀!”指着眼前的一片山区,泗水玉环林果专业合作社经理李玉环一脸的自豪和兴奋。25年的心血,25年的汗水,勤劳的李玉环把一座“光山”打造成了一座“宝山”。

2010年4月,他筹办了泗水玉环林果专业合作社。林果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吸纳了社员45户、213人。他懂林果技术,会管理,又培养了一支技术队伍,只要写申请入林果合作社的,他都提供“三包”服务,即包栽培、包技术、包销售。

养无尾小猪无烦恼

盛夏时节,长兴养猪基地一排排猪舍整齐划一,一头头仔猪正兴奋拱食。记者看到,一头头憨头憨脑的小猪,有的懒洋洋地卧在地上小憩,有的惬意地晒着太阳。记者惊奇地发现,这里的小猪们都没有尾巴。看到记者吃惊的样子,陪同前来的苗馆兴华康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经理孔勇说:“我们合作社养的小猪都没尾巴,不但没尾巴,牙也都拔去了。别小看剪尾、拔牙这项不起眼的技术,每养一头猪,可以节省20斤饲料呢。合作社每年可节约10万斤饲料。”

孔勇自从1998年开始养8头猪起家,生产规模逐年扩大。为生产出无公害产品,他独辟蹊径,摸索应用了海带、松针粉、板兰根、艾叶等中草药配方,代替了传统的抗生素药物防治疾病,确保了成品猪体内无药物残留,养的猪成为名符其实的绿色产品,倍受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客户青睐,被客户戏称“绿色猪”,在市场上很抢手。

三年前的7月,孔勇为让更多的人乘上养猪致富快车,免费使用他多年的养猪绝活,并发起成立了苗馆兴华康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参加合作社的生猪规模养殖户达116户,年出栏生猪一万头左右。

养蝎人走上致富路

战战兢兢地走进养蝎场,却没有看到一只让人害怕的蝎子。43岁的养蝎能手陈德国告诉记者,蝎子喜阴,现在太阳正毒,蝎子们正躲在阴凉处休息呢。

陈德国是泗水赢升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起者。他2008年3月发起成立的泗水赢升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带动了曲阜、郓城、嘉祥、邹城等地的600余户养殖户走上富裕路,形成了以黄粉虫、蝎子为主导的系列产品,每年可提供种蝎近300万只,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余万元。

鼓励“能人”唱主角,发挥“能人”的磁石效应,吸引农民“抱团”对接大市场,这让苗馆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壮大。目前,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近10家,涉及种植、畜牧、农机、农业技术服务等行业,入社农户近5000户,入社资金达1亿元,拉动社会资金投入2亿多元。

记者感言:在济宁市广大的农村,一批又一批的“能人”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他们有的从事种植业,有的投身养殖业,有的进入生产、加工、营销以及科技服务行业,有的成为劳务输出方面的致富能手。在自身致富的同时,他们对周边农民产生着磁石效应,发挥着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因为市场触角深、接触农民多,农村“能人”通过帮助缺乏信息、进入市场成本高的农民把产品转化为效益,有时发挥的作用比龙头企业更大。“能人”已经成为目前农村最有潜力的创业资源、最具活力的市场开拓主体,正吸附带动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新闻推荐

省级妇儿家园项目 落户泗水

本报泗水讯(通讯员尤明文黄新羽)近日,泗水县妇联积极争取省妇联扶持,该县济河街道龙城社区已被确定为“妇女儿童家园”的项目点,并获得省财政厅...

泗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泗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