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公立养老院“医养结合”路在何方?

大众日报 2015-04-14 14:48 大字

□孟一绘□本报记者孟一

“不怕院里老人多,就怕生病扎起窝。”这是记者走访济宁多个乡镇公立养老院得到的一致反映。当五保老人腰包里每年4800多元生活费遭遇突然来袭的重大疾病,谁来掏钱看病,成了困扰养老院的最大难题。一些不堪重负的养老院更是被迫举起失能老人“免进牌”,稀释了公共养老的福利感。

随着老龄社会的全面到来,各地都在公共养老领域投放了大量资金。养老院的硬件设施在改善,人员容量在扩大,政府掏钱集中供养农村生活最为困难的五保老人,已经基本成为现实。然而,由于这一群体常发、易发各种治疗费用昂贵的“老年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救助的报销比例仅在60%左右,致使国家大力倡导的“医养结合”在基层遭遇了无人填补资金缺口的鸿沟,直接影响了公共养老的质量。

公立养老院“医养结合”究竟路在何方?记者多方寻求答案。

医疗费几乎“拖垮”养老院

“叮铃铃……”2015年春节前夕的一个深夜,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在济宁市兖州区新兖镇敬老院里响起,这预示着又一个不眠夜的来临。

今年65岁的刘庆海患有严重的糖尿病,这天夜里,并发症突发的他陷入休克,全院上下又是打电话叫救护车,又是安排人跟随陪护,一直到把病人送进重症监护室,工作人员才稍微松了口气。

因为抢救及时,刘庆海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一直到4月2日记者采访时,他还未出院。伴随着逐步康复的身体,还有一张越拉越长的费用清单,这让敬老院院长韩兆菊很着急,她叹了口气说,“每多住一天院就得花几百块,再加上进ICU抢救的治疗费,前前后后已经花了近3万元。”

一声叹息的背后是一位公立敬老院院长的深深无奈。新兖镇敬老院接收了来自全镇的110位五保老人,按照政府供养的相关办法,每人每年所有吃穿住行的费用是4800元,除去2880元的生活必需,可用于医疗的费用只剩下不到2000块,对到了长病年纪的老年人来说,这笔钱远不够用。

“新农合的报销比例接近60%,如果再算上大病救助的费用,还是会有30%左右的缺口没人来填。”韩兆菊告诉记者,在院老人的生活费也就够平时看个感冒发烧、打个吊瓶吃个药,只要摊上大病就得敬老院自己想办法弄钱。就在去年,一个月中先后有7位老人住院,差点把养老院“拖垮”。

微山县夏镇敬老院院长刘汉民对此也深有感触,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叫急救车要花钱,打出租车接送病人要花钱,顾人陪护病号也要花钱,这些费用都没法报销。看病难,已经成了制约公立养老院提升服务品质的最严峻也最亟待解决的难题。

报销外资金谁来买单

要解决公立养老院看不起病的问题,根本在于给报销外资金买单。

几年前,微山县民政局在公立敬老院和私立医院间做了一回媒人。养老院往医院定向输送病号,而医院不仅自愿填补所有报销缺口,还提供免费车接车送、住院护理和就餐费用,一度彻底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

“这是一种彻底市场化的尝试。”微山县民政局副局长孟文告诉记者,私立医院普遍面对着病源少、办院困难的生存现状,养老院老人的定向输入就像一股源头活水,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病源和收入,这也使得医院甘愿让渡部分利润做出这种看似有点吃亏的合作。基于这种双赢关系,合作开展得很顺利,却也因为市场因素的不确定性,医院后来因其它原因关门歇业。

在邹城市香城镇敬老院,这一问题的解决则被诉诸科学化的生活费统筹。

“毕竟不是在院的每个老人都会生病,我们会在保证老人吃饱穿暖的基础上,通过种地、养猪等方式节省日常开支,把省下来的钱用到重病老人的身上。”香城镇敬老院院长吕士泉直言,这只能作为一种缓兵之计,一旦大病扎堆,只靠省注定难解燃眉之急。所以,他们还尝试对所有在院老人的生活费进行统筹管理,设立类似“大病基金”的款项,把钱花在救命的刀刃上。

从借力市场化运作到利用养老院管理职能、强化资金合理利用,各基层养老院为解决看病难作出了有益尝试,却依旧因为力度小、可操作性弱等原因显得难于复制和推广,也致使一些养老院无奈拒收失能老人。曲阜市陵城镇敬老院院长彭昌斌说,他到江苏考察时发现,不仅失能老人的入院路未被打通,还有养老院为避免老人带病入住在入院前就要收取医药费,这些都是给看病这事吓出来的“离谱辙”。

“找人要钱”还需政策助力

五保老人的宅基地和责任田都在入住养老院前交给村里使用,收益自然也归村集体所有,那么,老人生病时村里出钱不就天经地义?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质朴的思维,有着近20年养老院工作经验的韩兆菊掏出了一份五保老人入院协议。

协议中明确指出,村居有义务为集体供养的老人提供报销外的医疗费支出,签字盖章后养老院才正式接收老人。虽然协议刚出炉时,养老院频吃闭门羹,有的村问这钱凭什么我来出,有的村说国家给你们敬老院钱就是让你们把老人养起来的……最终,在新兖镇政府的支持下,该办法才在全镇得以推广。

诸多不理解的背后,是过去村居把五保老人当包袱、无责任卸给养老院的习惯做法。本以为一纸协议可以改变村居当甩手掌柜的状况,可当老人生了病、花了钱,养老院找村里要钱的时候,麻烦事又来了,推诿扯皮的、村集体零收入没钱往外掏的不在少数,致使养老院工作人员在要钱这件事上耗费了大量精力,这也是上述办法没能在兖州区推开的原因所在。

“村和村之间的经济状况差异很大,不是村村都掏得起这么一大笔钱。另外,没有政策和法规明确表明,土地和住房使用权与一次性的医疗支付存在对等关系。”兖州市民政局救助科科长张学礼坦言,缺少了政策的支撑,他们也不敢盲目推广一种尚不成熟的办法。

一大笔钱从一家手里要难度很大,那分成三份会不会就容易些了呢?对此,陵城镇敬老院推出了“三一看病法”,由村居、老人的亲属和乡镇三方出钱,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去年,在院老人卢玉贞突发胃出血,报销外还有13000多元的医疗费待结。老人的外甥女出3000元,村里出2581元,剩下的由敬老院报镇里报销,各方出钱出得都比较顺畅。彭昌斌说,分成三块要钱虽然容易些了,但由于缺少政策助力,不确定因素依旧很多,要想在公立养老院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医养结合”,顶层设计和社会力量的引入必不可少。

新闻推荐

村级重大事项“全民公决”

□孟一报道书院村村民通过互助会,自发组织各种环保、清洁活动。□本报记者孟一本报通讯员张建波杨勇新常态下,政府考核指标转向,在很多基层...

曲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曲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