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乡村儒学:从解决“第一碗饭该给谁”入手

大众日报 2015-02-04 01:57 大字

□本报记者姜国乐孟一

本报通讯员徐雪峰

“在外打工是‘儿行千里母担忧\’,老爹老娘一天一个电话嘘寒问暖,生怕俺这老娃娃在外面受委屈;现在俺终于懂了啥叫‘父母在不远游\’,是时候回家孝顺孝顺老人了。”1月19日,在曲阜市防山镇钱家村的活动室里,听着儒学课的村民史广冰眼含泪水,恨不得当即抽自己两耳刮子。

“要早几十年懂这些道理,就不让爹娘孤苦伶仃地自己过了。”45岁的史广冰在听完课后,像个虚心认错的孩子一样走到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儒学讲师高媛面前,拿起小本记录着儒学讲师给他指的明路。

原来,史广冰长年在曲阜城区和周边县市打工,很少回家照顾父母和孩子。自打听了乡村儒学课后,不只他自己,连妻子孩子都变得孝顺了。最细微直观的变化是,全家开饭时从谁先落座谁吃,变成了第一碗饭一定要盛给父母。

“当最基本的‘第一碗饭该给谁\’这样的问题解决了,一些深层次的变化就会开始酝酿。”高媛告诉记者,就在上周,史广冰68岁的父亲突发面部中风,他第一时间从打工地赶回家,带着父亲四处求医问药,天天靠在床边伺候。事后,他决定再也不外出打工了,一句话,“赚再多的钱,也换不来父母因微笑被扯平的皱纹。”

儒学在乡村的应用,就是要让逐渐流失的、再基本不过的道德礼仪,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为深入推进儒学普及教育,去年,曲阜市为下辖的405个村全部配备了儒学讲师,向村民讲授“孝道”等儒家传统文化。作为被选配的讲师之一,本职为房山镇小学老师的高媛也从10月底起正式对防山镇齐王官庄村、王家村和胡二北村定期授课。

为备好每一堂贴足农村地气、让“高大上”儒学变成好消化的课程,高媛都会先做大量功课:一边长期学习儒学相关典籍、保持充电,一边搜集诸如诚信小木屋、中国好人等曲阜本地例子,并做成PPT声情并茂地呈现出来。“备儒学课比备学校的课还紧张,生怕人家听不进去。”高媛说,孔子授课讲究因材施教,讲师们还建了专门的QQ群方便平时交流授课方式,没事的时候也互相听课学习。

“第一次上课,很多村民是被我们硬拽去的,后来一听不孬,街坊邻居互相一传,再上课时,自带马扎、站着听的就都有了。”钱家村党支部书记史国强说,乡村儒学推广后,游手好闲的少了、崇礼尚德的多了,农村风貌正在获得重建。

孔子故里的儒学下乡实践,其实只是济宁弘扬传统文化、创建首善之区的一个缩影。再加上省委宣传部去年6月21日在泗水召开的“山东乡村儒学现象”座谈会、微山农村群众普学《弟子规》等创新举措,至此,乡村儒学工程为全省的道德创建提供了极具借鉴意义的参考。

新闻推荐

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450元和1300元

□记者孟一报道本报济宁讯日前,济宁正式公布2015年最低工资标准,3月1日开始执行,调整后的月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1450元和130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14.5元和13元。其中,任城区、兖...

曲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曲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