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窗受理集成服务 一次办好便民惠企

济宁日报 2020-10-28 13:16 大字

本报通讯员赵文娜

太白湖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作为全市全领域无差别“一窗受理”改革试点,自工作开展以来,严格按照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工作部署,把“一窗受理”改革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对标对表、聚焦聚力,全心全力抓好改革试点工作。

理顺流程“一次办好”

“全科型”服务效率翻倍

抓整合、促转变,实体大厅实现“一窗受理”。按照市区联动、同厅办理模式,市、区为民服务中心深度融合,对为民服务中心窗口及后台审批区进行“三区一窗”改造,实现“即办件即时办结,承诺件前台受理,后台审批,统一窗口出件”。大厅统一设置咨询导办台、帮办代办区、综合受理区、休息等候区、统一出证区、自助服务区等功能区。经过优化升级,窗口数量由改革之前的120个减少为100个,压减了17%,群众办事平均少跑3个窗口、6次以上。

抓规范、促公开,政务服务实现“一套标准”。对标全国最优标准,开展事项清单“最小颗粒化”梳理和流程再造,将事项、情形、材料分解到“最小颗粒度”,形成“一事一情形”;分别制定办事指南及流程图,将受理内容、办理时限、方式、申报材料等全部固化、公开,让群众“一来就会办、一次就办成”。组织编写“一窗受理”工作规范和业务手册,通过精简共性材料和串联变并联审批,申报材料平均减少10份以上,办事环节全部压缩为“受理初审——审核审批——发证”。

抓融合、促共享,加快推进网上“一窗受理”。上线了全领域无差别“一窗受理”系统,利用“一窗受理”云平台,实现了“一窗受理”平台与公安发布共享信息联通,验证群众身份信息和头像信息对比功能;完成山东政务服务网与省生态环境厅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系统的统一身份认证对接,与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平台管理系统实现了互联互通。

抓培训、促提升,加大培养“全科型”受理人员。组建了“全科型”专业化政务服务工作团队,打造集“受理员”“解答员”于一身的“全科型”政务服务人员,前台受理人员人均日办件量由原来的5.88件上升至11件,受理能力接近翻倍,受理时间平均约15分钟。

抓监督、促规范,提升“一窗受理”服务水平。制定“一窗受理”平台管理机制,建立了“窗口无否决权”工作机制,设立“找茬窗口”、兜底专窗,推行免费帮办代办服务。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开发建设了线上回访评价系统,建立电话回访机制。设立专业咨询窗口,首席代表、业务骨干轮流值班答疑,完善错时延时服务、双休日节假日预约服务、免费复印邮寄等服务举措。

“窗口”服务更优化

便民利民看得见

融合“新旧动能转换工程”,推动“审批一窗”向“服务一窗”延伸。设立惠企服务专区,汇总面向各类市场主体的优惠政策,建立惠企政策集成“服务一窗”,搭建“一网通服”涉企政策服务平台,实现涉企政策查找、兑现、匹配、互动、评估“一站式”服务,打通惠企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同时,推出“惠企大礼包”,为企业提供惠企政策服务指南、税费政策宣传册、公积金及社保办理流程图等方面的“打包”服务,实现了公章免费刻制,降低了企业开办成本。

融合“互联网+”,推动“实体一窗”向“网上一窗”延伸。全区行政许可事项、依申请公共服务事项全部实现了网上办理,区为民服务中心建立了“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区,配置了政务服务智能终端机等设备。建立“审管互动平合”,实现审批信息与监管信息的及时共享。

融合“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推动“部门一窗”向“集成一窗”延伸。以群众和企业办事需求为导向,对67个高频事项,按照主题逐一编制了“一链办理”流程,形成了“一链办理”事项“一套材料、一张表单、一个流程”,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

融合“帮办代办团队建设”,推动“固定一窗”向“流动一窗”延伸。建立帮办代办制度和考核奖励机制,激发帮办代办人员参与“一窗受理”改革的积极性。建立办事群众对帮办代办人员评价,帮办代办人员对业务办理窗口评价的“双评价”体系,对帮办代办人员和业务办理窗口实行业绩考核。

融合“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程”,推动“串联一窗”向“并联一窗”延伸。将“一次办好”改革与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相结合,推动审批“串联”变“并联”。建立了工程建设项目“一窗受理”“首问负责”“全程帮办”“部门协同”等工作机制,打造了审批部门、监管部门、建设单位、中介机构“四维联动”运行机制,确保全流程审批时间不超过“80个工作日”。

新闻推荐

演出进社区 好戏轮番演

本报记者李胜男通讯员王寻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爱老敬老传统美德,营造社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氛围,近日,古槐街道东门社...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