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患者生命安全终极防线 记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本报记者张昭晖
本报通讯员汪天娇周静
在一家医院中,重症医学科往往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面对最危重患者,他们凭借精湛的技术、尖端的设备和高度责任感,上演了一场场生死营救。近年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在重症感染与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呼吸力学、重症超声技术应用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对于休克、心肺衰竭、呼吸衰竭、重症肺炎患者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而在今年,科室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应用领域实现新突破,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强有力的生命支持,更标志着医院对危重病人的抢救能力再新台阶。
作为一项近年来新兴的呼吸及循环生命支持技术,体外膜氧合技术(ECMO)通过将血液从体内引到体外,可用机器替代或部分替代人的心肺功能,在治疗心肺衰竭的患者时,能为心功能和肺功能的恢复赢得宝贵的时间。此外,在治疗心跳骤停患者、急性严重心功能衰竭患者、急性严重呼吸功能衰竭患者、其他严重威胁呼吸循环功能的疾病患者,和为器官移植患者的提供心肺功能支持方面,ECMO也能起到积极作用。如今,伴随着我国重症医学的发展,ECMO现已广泛应用于危重症的救治。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该技术已成功治疗多名危重患者,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
今年1月,70岁的王大爷突然发热、腹痛、意识模糊,病情持续一天不见好转,直接收入总院区重症医学科。经诊断,患者患有暴发性心肌炎合并格林巴利综合征。该疾病非常罕见,传统手段治疗死亡率高、预后极差,在评估病情并征得家属同意后,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总院二病区和西院区重症医学科主任屈峰当即决定启动ECMO治疗。上机首日,患者出现短暂血压和心律的改善,但由于心脏衰竭,无法泵出血液,重症医学科联合心外科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置入。治疗前3天,患者共除颤7次、心脏停搏、胸外心脏按压数十次。在生命支持设备的支撑和医护人员24小时值下,患者窦性心律于6天后完全恢复,心脏功能较前好转。同时,神经内科启动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患者四肢力量逐渐缓慢改善,双上肢均能抬动,双下肢也能抬离床面。最终,经过46天监护治疗,病人最终顺利出院,出院时不仅能在搀扶下行走,身体各指标也均恢复正常。
近年来,重症医学科团队建设不断进步、医疗综合能力稳步提升。今年3月,国家人社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公布16个新职业,呼吸治疗师位列其中,重症医学科未雨绸缪,紧跟医学前沿,大力培养呼吸治疗师队伍,目前,在医生指导下,科室呼吸治疗师已开始对心肺功能不全或异常者给予诊断、治疗和护理等医疗服务,例如,对急性危重病人提供各种通气治疗和氧疗,开展各种医疗气体的使用与监测、各种雾化及气溶胶治疗与监测,开展心肺复苏及其器具的使用与维护等多项工作,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重症超声领域,科室熟练掌握超声引导下气管切开、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超声引导下动脉置管、超声引导下胸腹腔心包穿刺引流等先进技术,同时运用超声指导治疗,减少了数据分析时间,增加了临床判断准确性,让一些病情的评估流程大大缩短,有效提升了抢救成功率。
2018年8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西院区投入使用,重点打造急救、康复、血液、肿瘤等四大中心,同年9月底,西院区重症医学科成立,设有床位24张,每张床位均多功能监护仪、哈美顿、PB840、Maquet呼吸机,另配备有等飞特转运呼吸机、血液滤过机、PICCO监测仪、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Maquet体外循环机、振动排痰机、下肢气压治疗仪、血气分析仪等监护、治疗设备,以优质的硬件保障,最大限度地为患者的生命续航。同时,西院区重症医学科一改传统的开放式布局,设有3间四人间病房、2间三人间病房以及6间负压单人间病房,能更有效地减少经接触传播疾病、非空气传播传染病等并发症感染发生,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助力患者更好地与疾病抗争,早日回归健康生活。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唐修岳近期,随着城区不文明养犬专项整治集中攻坚行动的深入开展,全面提升城区文明程度,引导、规范市民文明养犬,进一...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