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区为何如此“有才”

济南日报 2019-01-29 10:55 大字

■本报记者武旭

本报通讯员尹丽娜刘培鹤

一次创新创业大赛,成功将产值过亿的环保创新项目落地;几次校园招聘,仅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投递简历既达800多份;一个企业“孵化器”,短短的时间内就涌现出多家具有技术前瞻性的创新企业——刚刚成立五周年的济宁经开区凭啥引来“金凤凰”?近日,记者走进经开区一探究竟。

“保姆”服务:

让人才留的放心干得舒心

走进经开区,无论是工业园区内正在紧张生产的企业车间,还是“孵化器”里殚精竭虑正在艰苦攻关的创新团队,提起“人才”“服务”这两个关键词,多半会听到“保姆”“贴心”“效率”这几个评价,而这正是经开区实施人才战略的“法宝”。

在经开区,对人才“保姆”式服务,建立高效便捷的人才服务机制。通过开展“人才服务直通车”活动,开通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和人才驿站,在子女入学、政策兑现、工商注册、职称评审等方面实行全程包办,提供一站式、全方位“保姆式”服务,为各类人才的落地生根消除后顾之忧。

“我这孩子上学是个大事,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我工作上也不安心。”去年3月的一天,工作人员在企业走访过程中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园区一家创新企业的研发工程师将要离职,而这将会对处于项目研发关键期的团队产生较大影响。经了解得知,这名工程师离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孩子在外地上学,自己担心孩子的教育问题,才动了离职的念头。经开区人才“保姆机制”迅速响应,多方联系为这工程师联系本土优质教育资源,解决了工程师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良好的人才环境吸引了大批高层次人才的目光。目前,经开区柔性引进“千人计划”专家1名,领衔30名硕士、博士筹建的特种膜研究院已落地;对接哈工大人才团队,柔性引进“长江学者”1名,筹建中科清源环保装备研究院;儒商大会和海洽会对接18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助推高性能复合膜、超滤膜项目落地。

筑巢引才:

外来“金凤”搭配“本土培育”

面对各地抢人才、要人才的激烈比拼,如何才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人才培育之路?

经开区创新引才留才形式,“以赛代选”精准出击人才项目,分别举办了区职业技能大赛和第二届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形式吸引了全国135支创新创业团队,成功将产值过亿的环保材料制造企业和无人机项目两个创新团队留在了经开区创研中心。

以“走帮服”活动精准把握企业需求,通过与企业家的积极沟通,及时掌握企业人才信息,精准把握企业人才缺口,以人才奖励资金的形式鼓励企业招引人才、重视人才,目前已集中兑现奖金148.5万元。通过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组织区内优秀企业家和“创二代”集中外出培训,帮助企业家塑造先进的人才观和高质量的发展观。

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年初,利用本土企业家返乡机会,通过“乡情牌”“发展牌”吸引在外本地企业家回家创业置业;开展乡土文化人才摸底调查,实施“乡土文化人才振兴”工程,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对已列入“济宁礼飨”品牌机构的人才帮扶力度,引进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农村电商等各类人才。

一套“组合拳”下来,经开区通过“人才+项目”工程,共成功创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一企一技术”创新中心1个、市级技术中心2个、市级实验室2个。

新闻推荐

送流浪人员返乡过年

■本报记者鲍童在2018年年底的一天,兖州区新驿镇范窑村,在外流浪了一年多的老范终于回到了家中。见到弟弟回家,老范的哥哥无...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