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岳增才: 建成共享平台推动专用车制造转型

齐鲁晚报 2022-01-26 05:35 大字

岳增才(右)在指导专用车生产。提起梁山的专用车,不得不提岳增才,他是当地公认的行业领军人物。岳增才是山东曙岳车辆有限公司董事长,30年前,从一名电焊工起步,从只有两名学徒到如今数千名员工,带动梁山成为全国最大的专用车产业集群。作为省政协委员,岳增才这几年积极履职,建言献策,带领梁山专用车制造企业从作坊式生产向现代企业转变,不断推动梁山专用车产业转型升级。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刘云鹤谢伟伟

每年的提案 都围绕产业转型

岳增才用一组数字来形容梁山专用车规模,以他所在的产业园为中心,30公里内有170多家专用车制造企业,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达到400多家,其中十几家企业的年产量在3000台到5000台之间,其余大多工厂年产在1000台以下,基本每家工厂都有几十亩到几百亩的土地,几十到几百名员工。

岳增才一直致力于梁山专用车制造的转型升级,这几年的提案也围绕着这个主题,如《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通过“模式创新”推动山东省专用车制造转型升级》等。

专用车本身的特点是小批量、多品种,不利于工业化生产,形成了众多中小企业竞相生产的局面。产品受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特别是物流类、工程类车辆具有较明显的淡旺季和政策变数,一家企业只做一种或者是几种车型就会有比较大的风险,所以每家企业都尽可能做到产品种类丰富。疫情发生以来,多数企业经营困难,面临严峻挑战。2021年下半年整个行业订单下滑50%,出现大中企业抢占小企业订单的情况。小企业的日子更难了,有的甚至都接不到订单。

岳增才认为,梁山专用车制造产业已经遇到了发展“瓶颈”,再不进行产业升级,只会越来越退步,而疫情只是让问题暴露得快了些。小企业没有规模没有核心竞争力,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能坚持,不好的时候立马受到冲击,岳增才意识到粗放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集约资源、改变思路才能寻求再次突破。

建设产业园区 实现资源和设施共享

1月8日,在山东曙岳挂车产业园共享总装生产线车间,生产线上一辆半挂车从喷涂到装备只用了12分钟。而在此前的传统生产线上,是远远达不到这样的生产效率的。

梁山的专用车制造以及相关产业还保持着传统生产方式,在创新、研发上投资较少,有的企业想创新搞研发,但条件又达不到。如何带领中小企业转型?岳增才率先做了尝试。“建设产业园,实现资源共享。建设若干条生产线,通过工业化、精细化、智能化批量生产,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在公共部分实现资源和设施共享,把传统生产线上的一个普通工位做成专业共享平台。”在今年省两会期间,岳增才的提案就是《关于建设共享制造园区培育中小企业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建议》。

岳增才所创办的企业也被称为梁山专用车产业集群的“黄埔军校”。为什么这么说呢?有的老员工留在工厂成了技术骨干甚至是股东,离职的员工遍布梁山,甚至全国各地,有的出去创业建了新工厂,有的成为竞争对手的核心员工。“我很高兴,员工在这里学了本事,出去后做成事业,虽然成了竞争对手,但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岳增才说,这也是对社会做了一份贡献。

山东凯力重工有限公司负责人蒋继承就曾是岳增才的员工,后来自己创业生产运输类半挂车。疫情期间整个海外的发运等出现波动,订单面临着归零风险,蒋继承犹豫再三拨通了岳增才的电话。令他没想到的是,岳增才很痛快,不但借了资金,还让他入驻了产业园。“我们原来一天也就生产三到四台车,进入产业园后,通过共享生产流水线,现在一天能产23台。”蒋继承说,“无论从质量还是效率方面都有提升,对我们这些创业者来讲,减轻了很大的资金压力。”

“我会继续利用所积累的全部资源和经验,给更多年轻人搭建一个孵化平台,用年轻的思维能量去创新,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当好二传手、递好接力棒,这也是作为一名省政协委员的使命与担当。”岳增才一直在思考,梁山的专用车行业白手起家,发展到现在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关系到很多人的就业,必须要保持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保持发展的前提下要培育一大批骨干企业,培育更多的专精特尖、单项冠军、专业团队。

新闻推荐

情系病患初心不改 记第八届全市道德模范王鹏

本报记者梁琨从医十多年来,为家境贫寒的患者垫付医药费,哪怕自己的经济并不宽裕;深夜行走在泥泞的乡间小路,全然不顾自己是一...

梁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梁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