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好了,“糖人”越来越年轻 六旬内分泌科医生杨玉麦细数糖尿病患者30年来的变迁
杨玉麦为患者看病。本报记者康宇摄鼻子上架着副老花镜,脸上带着亲和的微笑,让人不由对她心生亲近。作为共和国同龄人,杨玉麦回忆起曾经历的跌宕过往,最让她自豪的就是成为了一名医生。如今67岁的她仍坚守在一线,致力于宣传糖尿病的日常防控,守护身边病患的生命。
本报记者李倩康宇
通讯员徐廷蕊
过去饭都吃不饱
哪有糖尿病患者
见到杨玉麦时,她刚接待完一名老患者。和印象中快70岁的老人不同,她仍有着一副洪亮的嗓门和清晰的思路。杨玉麦自小生活在菏泽鄄城县吉山镇,父亲在镇上的信用社工作,生活算得上和美。“有一次,我奶奶高血压犯了,父亲就从公社医院里找来了医生,当时房间所有人目光都集中在医生身上,听他的诊断结果。”初见医生的记忆一直在她的脑海中萦绕,她人生中也第一次有了想做一名医生的想法。
1973年,下乡参加劳动结束的杨玉麦被推荐上了济宁医学专科学校(今“济宁医学院”),学习临床医学。“那时可没想到,这医生一干就是一辈子。”杨玉麦回忆说,自己是镇里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经历了两年半的临床专业学习后,她被分配到了梁山县人民医院斑鸠店分院,成了一名全科医生。
“那时还没有糖尿病,几乎没怎么见过糖尿病患者。”杨玉麦说,刚大学毕业时,来看病的都是些营养不良、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因为吃不饱、穿不暖、生病了没有药吃、就医不及时,这些疾病大多是因为贫穷造成的。
红烧肉吃多了
富贵病也接踵而至
“真正有明显的变化是在1984年,那时开始有了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到了1986年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糖尿病患者也越来越多。”1978年,杨玉麦进入济宁医学院做教师,并担任着济医附院的临床工作。新的工作岗位上,年轻的杨玉麦也接触了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的增多,与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改革开放前,人们吃饱都成问题,更谈不上吃好,这也成就了中国糖尿病的低发病率。而生活水平提高后,大鱼大肉代替了粗茶淡饭,人们的健康意识却没有相应提高。胖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四五十岁的中老年人,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还记得那时候来看病,丈夫得了糖尿病,妻子在一旁嘤嘤地哭。”杨玉麦说,那时生活乍好,最控制不住的就是吃,很多男士都喜欢吃那种肥瘦相间的红烧肉,一顿饭就能吃一大碗。吃得多了,再不运动,随之而来的就是疾病。
运动量不足
发病年龄呈年轻化
“以前糖尿病大多是40多岁以后发病,现在20多岁、30多岁,甚至比较胖的小孩都会出现糖尿病。”如今,杨玉麦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职。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年龄明显提前。而造成糖尿病年轻化的原因最大的可能就是运动量不够,饮食量过多、营养过剩。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易得糖尿病,是因为精神压力大,晚上睡不着,或每晚玩到半夜才回家,本来已经很疲劳,神经系统却总保持在兴奋状态,所以血糖指数老是升高。”杨玉麦说,很多年轻人自恃年轻体壮,常酗酒应酬、暴饮暴食、熬夜,再加上缺乏运动等,加重胰岛的负担,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如发现得早,部分患者通过减肥,控制饮食就能控制血糖。但如果拖得时间过长,出现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等情况就需注射胰岛素,所以早期发现非常重要。”杨玉麦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李增强)济宁市梁山县的邵某夫妇在菏泽开发区租房居住,他们的合租客王某将其家电等物品盗走变卖。千辛万苦找到王某后,邵某夫妇没有直接报警,而是将其控制起来逼其包赔损失。结果,王某因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