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食用菌产业化下的“馆驿模式”

济宁晚报 2015-07-31 07:19 大字

■本报记者张彦彦

本报通讯员于鹏刘继华

白色金针菇、杏鲍菇、猪肚菇、鸡腿菇、黑木耳等食用菌鲜品年产量达到4.7万多吨,实现产值3.2亿元,吸纳1600个劳动力就业。几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数字,彰显着梁山县馆驿镇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增收效应和发展前景。

馆驿镇食用菌产业园地处东平湖二级防汛湖库区内,始建于2008年4月。截止到目前,园区已拥有省级科技专家大院一处,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一家,县级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建成高标准恒温生产车间66个,全镇食用菌栽培面积已达到1100亩,园区所在的西张庄村更是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专业村。在产业发展中,产业园把政府、企业、小老板和菇农打造成一个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既明晰各自的分工,定位各自的角色,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政府抓大园区建设,负责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企业搭建发展平台;企业抓工厂化小园区建设,负责搞好产品研发、提供菌包、技术及产品回收及销售服务;小老板拿出少量的资金投入,负责所属车间的用工、账目、生产管理,带动一般群众;一般群众则负责提供劳动力进行简单化生产,或组织联合作业组,组建小型合作社成为小老板,共同负责出菇管理,实现了由“一般农民”向“产业工人”和“生产老板”的转变,大大增强了菇农的责任意识,履约率得到整体提升。

在管理上,整个园区实行四个统一,即“统一菌包生产、统一品种栽培、统一标准检测、统一收购销售”,龙头企业荣善公司搭建了200家全国专营店的销售平台,给食用菌产业带来了飞速的发展和可观的效益,一个300余平方米的标准菇房小老板纯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企业和农户的双赢。农业生产废弃物带来的污染和处理问题,是绿色生态建设亟待解决的难题,食用菌产业园区通过技术改造升级,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农作物秸秆、棉籽壳、麦麸、玉米芯等农作物废弃料,加工为栽培菌包,出菇后的菌包经过乳酸发酵,作为养牛、养猪的饲料,牛粪和猪粪又作为沼气池的原料生产沼气,沼液用来当作蔬菜大棚有机肥料还田,整个生产过程无污水、无废气,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全面体现了“点草成金、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无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农业。食用菌产业园以省食用菌科技专家大院为技术后盾,并盛邀山东省食用菌专家顾问团和鲁东大学一道筹建了专家科技大院,指导园区内企业生产,解决技术难题,示范带动生产。

目前鲁东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均在园区建立了现代人才培训机制,专家大院已成为鲁东大学博士生工作站及部分高校的实习实践基地,年接纳各类实习学生400多人次、培训菇农、生产工人、管理人员2000多人次,研发黑鲍菇、白鲍菇等新品种4个,引进新生产线两条,真正实现了园区产、学、研同体推进,加大了产业发展后劲。

新闻推荐

赵润田在梁山走访困难群众和企业

本报梁山2月4日讯(记者郝明雷)今天下午,副省长赵润田来到梁山县,走访慰问城乡困难群众、老党员和困难企业,代表省委、省政府向他们致以新春的问候...

梁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梁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