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真抓实干 奋力跨越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金昌市二○一二年经济社会发展回眸和二○一三年展望

甘肃日报 2013-01-23 23:47 大字

新思路开启新发展,新举措带来新气象。刚刚过去的2012年,金昌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转型跨越的主旋律,在挑战中抢抓机遇,在困难中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呈现出“发展提速、转型加快、民生改善、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在点评金昌重点工作时高度评价:招商引资有力度、循环经济见实效、城乡统筹很典型。

经济运行逆势走强

2012年,面对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色行业整体低迷、主导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的严峻形势,金昌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35条政策,建立了重大项目领导包抓、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招商引资、推进工业跨越发展、政府目标管理责任书、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等“六大激励保障机制”。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市政府先后两次组织举行了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融资签约活动,金融机构与企业签订了300多亿元的贷款协议。通过综合施策,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逆势走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好于去年、好于预期、好于全省。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43亿元,同比增长1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8亿元,增长20.5%;固定资产投资185亿元,增长4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0.7亿元,增长17%;大口径财收入37.3亿元,增长32.96%;地方财政收入13.3亿元,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85元,增长15.5%;农民人均纯收入7715元,增长15%。

项目建设高歌猛进

2012年,在金昌广袤的大地上,处处呈现如火如荼的项目建设场景,涌动着大开发、大发展的滚滚热浪。

在全省新建项目观摩活动总结会上,省委、省政府提出了“3341”项目工程。金昌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找准与“3341”项目工程的结合点,确定了“1234”的发展思路,即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转型跨越“一个主题”,突出循环经济和统筹发展“两大特色”,加快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产业、化工循环产业、新能源产业“三大重点产业”发展,建设全国有色金属及新材料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新能源发展及应用示范区“四大基地”。

2012年,全市围绕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新型产业、强化基础设施、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共实施500万元以上的项目280个,其中投资过10亿元的项目13个,生产经营性项目占实施项目总数的70%以上,是近年来项目数量最多、投资力度最大、建设速度最快的一年。

为了使项目建设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市委、市政府把2012年确定为“项目建设年”,制定了重点项目市级领导包抓责任制,每个重点项目确定2到3名市级领导包抓;每类重大项目都成立项目指挥部,由市上“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或市委常委担任总指挥,实行“一个重点项目、一名包抓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调度、半年一讲评、年终一考核”的推进机制,“有奖有罚、奖罚并举”的激励机制,确保了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按期竣工。

招商引资硕果满枝

2012年,金昌市充分发挥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等“金字招牌”优势以及叠加政策优势,通过开展“千亿元大招商”活动,引进大企业,实施大项目,加快了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步伐。全年共签约各类招商项目110个,签约金额1750亿元,当年到位资金96亿元,完成省上下达到位资金任务的200%,招商项目投资占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2%。

市委、市政府把2012年确定为“招商引资年”,组织开展了“千亿元大招商”活动,重点瞄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围绕有色金属深加工、化工循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等,通过地企联合招商、小分队专题招商、企业联合招商等有效方式,开展高密度、精确性招商。市委书记张令平,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应华多次带队赴沿海发达地区拜访大企业、大集团,推介项目,寻求合作。先后与美国MEMC公司、中电电气、格林美公司、安徽蓝德集团等10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项目投资协议,与香港保利协鑫、江苏正信等大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为了确保招商项目落地开花,金昌市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打造亲商富商的投资“洼地”。修订出台了新的招商引资政策,使客商在用地、用电、税收、服务等方面享受到了更为优惠的待遇,并推行招商引资项目联络员制,全程跟踪服务,推动项目落地,一大批招商引资重点项目顺利建成投产。

城乡一体共同繁荣

在金昌市新华东路南侧,一块占地400多亩的住宅小区正在加紧建设。这片拥有75栋2535套住房的住宅小区,是专门为“城中村”改造的动迁农民修建。2013年,金川区宁远堡镇高岸子村及周边村社的拆迁户将乔迁新居,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这是金昌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个缩影。

金昌是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市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市。2012年,市委、市政府按照“推进六项改革、建立九项机制”的要求,以户籍改革、“城中村”改造、社保并轨、土地流转、村镇建设为重点,坚持重点突破、纵深推进,初步形成了发展领先、城乡融合、工农协调、成果共享的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实现了“三个重大突破”:一是以“城中村”改造为重点的村镇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形成了“以地换房产、以地建保障,以统建促进度、以奖励促改造”为核心的“城中村”改造模式,近郊村“集中新建、进滩增地”集中居住区建设模式,远郊村“就地改造、综合整治”高标准农宅建设模式,全市60%以上的农户建成了高标准农宅。二是以土地集约经营为核心的土地制度改革实现重大突破。以金川区新华村和营盘村为试点,引入市场化机制,大胆探索“以互换促流转、以入股促集约、以租赁促分流”的土地流转改革,重点推广“3331”产业分工模式(30%的农户经营设施种植业、30%的农户经营设施养殖业、30%的农户进城务工从事二三产业、10%的农户种植高标准节水农田)。通过改革,打破原有资源分配格局,激活了土地增值要素,全市土地流转率达到24.6%。三是以户籍制度改革为龙头的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4.1%。实现了除低保外的社会保障城乡并轨,居民医保、养老保险、社会救助标准实现城乡统一,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走在全省前列。

循环经济生机勃发

2012年9月12日,全省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暨经验交流现场会在金昌举行,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金昌发展循环经济取得的成绩。

2012年,金昌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和任务,即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一个目标”,完善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社会“三大体系”,实施百万吨有色金属深加工、百万吨城市矿产资源开发、千万吨固废处理、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开发和转化、千万吨化工循环产业“五大工程”,打造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产业链、冶金产业链、硫化工产业链、氯碱化工产业链、氟化工产业链、磷化工产业链、煤化工产业链、清洁能源产业链、建材产业链和再生资源利用产业链“十大产业链”,不断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围绕这一目标任务,金昌市积极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实施循环经济重点补链项目,着力构建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和循环型社会三大体系,循环经济“金昌模式”被列为全国区域循环经济典型案例。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被确定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和省级有色金属新材料创新创业示范园区,“一区三园”发展势头强劲,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产业初具规模。在积极支持金川集团公司做大做强有色金属原料产业的同时,实施了1万吨羰基镍、30万吨铜杆、3万吨系列铜盐、250万只印花镍网、亚微米级铜粉、高纯金属材料等一批重点项目,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产能达到30万吨。化工循环产业链不断延伸。重点实施了30万吨PVC、40万吨离子膜烧碱、150万吨捣固焦、20万吨合成氨、60万吨电石、1万吨白烟灰综合利用、110万吨铜渣选矿等重点补链项目,硫、磷、氯碱、煤、氟“五大化工”循环产业不断壮大,各类化工产品产能达到500万吨。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完成了节能减排任务,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在全国城市环境综合“城考”中名列全省第一。

新能源实现新突破

2012年,在金昌市区东北部戈壁滩、金川区西坡以及永昌县清河等风光电基地,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势头强劲。由江苏振发新能源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的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占地面积6700亩,全部采用国内最先进的自适应对日跟踪光伏发电装置,发电量比固定装置高30%,成为国内最大的自适应对日跟踪光伏发电场。

金昌市风光电资源丰富,市委、市政府将风光电产业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跨越的着力点、支撑点和主攻方向,确立了打造千万千瓦级风光电基地的奋斗目标,力争“十二五”末全市风电建设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光电建设规模达到500万千瓦;到2020年,风电开发规模超过500万千瓦,光电开发规模超过1000万千瓦的目标。

市上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新能源项目建设指挥部,全力推进风光电项目建设。同时,组织招商小组赴全国各地开展招商洽谈活动,积极引进国内风光电行业的大企业、大集团落户金昌,投资开发。截至目前,三峡新能源公司、中国风电集团、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恒基伟业投资公司、中广核太阳能公司、北京国能风光科技公司、上海艾力克工程公司等15家招商引资企业的23个164万千瓦风光电项目获批建设,2012年底装机规模达50万千瓦,4家企业的光伏装备制造项目顺利实施。

保障民生促进和谐

金昌市在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将公共财力大幅向民生倾斜。2012年,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各项民生支出达到18.6亿元,同比增长18.5%,占财政支出的59.2%。

2012年,金昌市政府向群众公开承诺要办的10件惠民实事全部得到落实,涵盖了就业、就学、就医、住房、社保、饮水安全等各个领域。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230元提高到266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1100元提高到1488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标准提高到每年250元,各项标准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4%和97.6%。全市百岁老人每人每年补贴2400元,70岁以上残疾老人和80岁以上低保老人每人每年补助1200元,市上还为80岁以上城乡老人代交自负医保费用。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年补助标准统一提高到4300元,比省定标准高出1900元。教育、卫生、就业、安居等方面的民生实事实现新突破。投入4810万元开工建设中小学校安工程22个,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投入2270万元,完成了4所中小学的改扩建任务,新建6所幼儿园。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908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新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城市棚户区住房改造共1272套,改造农村危旧房4500套。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2.1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

自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以来,市、县(区)、乡(镇)三级373个单位的10363名干部职工联系了138个行政村和13597户贫困户。市委书记张令平,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应华主动带头,多次深入联系村和帮扶户,帮助寻找致富项目、协调解决资金等困难、扶持困难户发展种植、养殖业,使联系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一年来,各级各部门共为联系村帮办实事1590多件,投入资金物资3200多万元,联户干部职工为联系户帮办实事17600多件,投入物资、资金503万元,开展各类技能培训200多场(次),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1.2万多人次,输转劳动力6.5万多人次,带动劳务收入7.6亿元,化解调处各种矛盾纠纷680多件。

各联村单位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双联行动的有效载体,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等“三农”重点工作,培育了一批强村富民产业项目。市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1000万元,实施了48个双联富民产业项目,引导带动社会投入5亿元。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1600万元,配套建设新农村示范点20个。落实中央专项资金11146万元、配套资金1238万元,用于实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安排“菜篮子”工程和草食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1500万元,用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大企业支持资金1000万元、物资价值52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加快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奋力跨越再铸辉煌

千帆竞发击中流,跨越崛起正当时。201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金昌加快转型跨越、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明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二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坚持“1234”发展战略,突出加快发展、循环发展、统筹发展,加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力度,推进改革开放、民生保障、作风转变,加快富民强市进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5%,第二产业增长18%,第三产业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20%;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5%左右;万元GDP能耗下降3.43%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一是扭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目标不放松。金昌市自我加压,奋力进取,提出到2015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比全省、全国提前5年。也就是说,要力争用3年的时间完成8年的任务。为此,市上紧紧抓住新一轮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倒排工期,集中精力,在“短板指标”上攻坚克难,确保提前完成全面小康的各项指标任务。

二是加快重点产业发展、促进转型跨越不动摇。紧紧围绕“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主基调,贯彻省上“3341”项目工程,大力实施“1234”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壮大“三大重点产业”,主要是有色金属产业在深加工上求突破,化工产业在循环配套上求突破,新能源产业在装备制造和就地转化上求突破。

三是深化改革、勇于创新不停步。在改革上,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产权改革,放开经营领域,搞活经营机制,促进产权多元化;二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精简机构、整合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效能;三是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特别要在土地流转、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并轨上见成效。开放上,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提高引进资金实际到位额、资金到位率、履约率和承接产业转移资金到位率。创新上,一是抓好科技创新,千方百计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条件;二是抓好工作创新,变革思维、创新方法,敢于打破常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松懈。科学规划城市规模和布局,做大县城规模,加强小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工农、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一方面,要加快城市建设,切实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另一方面,统筹城乡发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户籍制度改革为龙头,统筹解决好农民进城后的户籍、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问题,真正让进城人员“进得来、留得住、体面地生活下去”,享受同等的市民待遇。

五是加强民生建设不放手。不折不扣地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统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援助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深化双联行动,既要“输血”也要“造血”,实实在在帮助联系农户找准致富门路,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统筹解决教育、医疗、文化、社保、住房等民生问题,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

六是改进作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懈怠。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 积极推行“一线工作法”和 “三三制”工作方法(全年工作日三分之一时间处理日常事务,三分之一时间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三分之一时间争取和引进项目资金),把心思花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放在谋发展上、把功夫用在解难题上,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工业经济、招商引资、“五城联创”、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等各项工作,奋力拼搏、攻坚克难,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步伐,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新闻推荐

金昌全力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本报记者 刘兴元

投资2.47亿元的金昌大剧院主体工程完工,正在进行室内外装饰和设备安装;投资6.4亿元的永昌骊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进展顺利,骊古城主体建筑全面完工,骊影视城、骊公园等项目加紧建设;投资10亿元的镍钴工...

永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永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