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金昌全力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本报记者 刘兴元

甘肃日报 2013-04-17 22:13 大字

投资2.47亿元的金昌大剧院主体工程完工,正在进行室内外装饰和设备安装;投资6.4亿元的永昌骊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进展顺利,骊古城主体建筑全面完工,骊影视城、骊公园等项目加紧建设;投资10亿元的镍钴工业文化园区项目进入实施阶段,矿山地质公园初具规模……生机盎然的春天,金昌市又掀起新一轮的文化项目建设高潮。

金昌市委书记张令平说:“国务院批复建设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金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金昌市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一定要按照省上‘1313工程’的总体布局,用足用活政策,力争在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有新作为、新突破。同时,要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上狠下工夫,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助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的强大引擎。”

金昌是全国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市委、市政府加大投入,全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去年以来,市上在完善金川科技广场、市文化中心综合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的原则,重点建设金昌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传媒中心、永昌县文化中心、金川区文化馆、图书馆以及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38个村文化室、26个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总建筑面积17.89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达到13亿元。目前,这些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之中。计划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使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建成文化基础设施完善、活动内容丰富、城乡服务均等、文化惠及全民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金昌市文化遗产丰富,既有以“鸳鸯池”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也有以沙井文化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文化,更有以骊古城为代表的传奇探秘文化。同时,金昌也有着西路红军血战永昌的悲壮历史和红色文化,有着我国镍钴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史以及现代工业文明。

为了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金昌市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围绕工业探奇、骊探秘、沙漠探险、古迹探幽,精心打造金川峡、圣容寺、骊古城、河沟风景区、巴丹吉林沙漠、金川科技馆、国家矿山公园等精品旅游线路,成功组织举办了中国·金昌首届骊文化国际旅游节、民俗文化作品展、永昌河道汽车越野赛、金川区羊肉美食文化旅游节等10多项特色节会。去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33.7万人次,同比增长43.81%;实现旅游总收入6.66亿元,同比增长45.73%;旅游就业人数同比增长15.37%。

金昌市旅游局局长姜国文说:“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打造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必将进一步推动金昌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我们将抓抢机遇,乘势而为,挖掘开发更多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品牌,精心策划旅游节会,力争2013年全市旅游收入达到9亿元以上。”

结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今年金昌市制定了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认真做好对沙井文化、骊文化、小戏小曲、节子舞、念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市上计划到2015年,建成金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博览中心,建成永昌县、金川区民俗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上,深入挖掘镍钴工业文化、红色文化、骊文化、循环经济文化四大特色文化资源,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富有创意、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与工业、旅游、体育、信息、物流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000万元,县(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200万元,扶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金昌市把文化产业项目同经济建设项目统筹安排,全力推进。去年以来,市上通过大规模招商引资,引进国内有实力、有影响的一批文化企业,投资兴建骊文化产业园、欢乐谷游乐场、太平洋影城、御山自驾游营地、丝绸之路国际青少年生存训练营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近日,金昌市宣传、文化部门对今年的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进行了认真筛选论证,将借助全市正在开展的“千亿元大招商”活动,通过上门招商、节会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力争今年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签约资金达到26亿元,确保到位资金10亿元。

新闻推荐

金昌 城乡携手齐跨越

本报记者刘兴元被列为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的金昌市,充分发挥城市和工业的带动作用,坚持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侧重、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

永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永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