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来了,瞧瞧地里那些色儿

济南日报 2021-10-25 11:43 大字

韩庙镇收割机在田间作业。白桥农户使用大蒜播种机。冯集村社员给花卉装盆。殷巷镇种植户收割留兰香。

三春不如一秋忙。尤其是今年,济南市农村地区受连日阴雨天气影响,作业时间愈发紧张。

虽然气温渐渐变低,但没有影响农民丰收的热情。随着秋日渐深,农田里也逐渐热闹起来。

收玉米、种小麦、浇大蒜、割薄荷……在“泉城的粮袋子”商河,农户们正趁着秋日的阳光,争分夺秒抢秋粮,千方百计抓秋种,在广袤大地上绘出一幅多彩的丰收画卷。 又到玉米丰收时 遍地金黄粮满仓

对于济南市最北端的韩庙镇而言,今年的秋天格外让人紧张。

又到一年秋收农忙季,但天公不作美,进入10月以来,总是阴雨绵绵。马上要收获的玉米地喝饱了水,脚一踩下去就“打嗝”,眼看玉米已熟、小麦该种,却“下不了地”,可愁坏了韩庙镇的乡亲们。

办法总比困难多!雨还没停,镇上已经针对特殊气象条件,组织农业专家采取“线上解疑+线下培训”的方式对农民进行指导。农机信息、气象信息,通过微信矩阵群、宣传单等各种方式,送到了心焦的农民那里。“对于抢收回来的玉米,要注意通风并进行翻晾,种粮大户要及时烘干保存。发生霉变可以表面喷淋氯溴异氰尿酸,防止穗腐。秋种要选抗寒能力强的品种,采取药剂拌种,保证小麦正常出苗……通过镇上组织的学习,这样的耕种知识我张嘴就来!”韩庙镇东郭家村村民刘强如是说。

雨一停,包村干部全都扎到了地头上,一面组织大家雇用履带式收割机或人力收割,一面多渠道对接粮食收购加工企业。

来到河东张村,伴着拖拉机“突突突……”的声音,张立林拉来了最后一车玉米。经过10天的抢收,他播种的120余亩玉米,全部收完。他说:“除了前几天,地里比较湿,雇了10个人帮我抢收了50亩,其他都顺利用机械收完了。虽然有两亩地因地势低洼泡水稍微有点儿减产,但好在入了保险,今年还是丰收的一年。”

秋天里的阳光依然很耀眼,收割机在金黄的玉米地里纵横穿梭,将韩庙镇6.4万亩耕地一一丈量。暖暖的阳光洒在光秃秃的地里,也洒在房前屋后晾晒的玉米上。

随着昼夜不停轮番作业,“丰收在望”变成“颗粒归仓”。看着色泽金黄、籽粒饱满的玉米,“张立林”们感觉空气是暖的,身体是暖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心情也变得明媚起来。

大蒜抢种机械忙 全镇披上“白被子”

趁着晴好天气,中国大蒜第一镇白桥镇的蒜农们也纷纷忙碌起来。

关王庙村的李中柱全家上阵,还额外在市场上雇了3个劳动力。蒜田里,他们三五人一排,将一颗颗蒜种种到地里已打好的蒜眼中。“我家种了10亩蒜。往年这个时候已经种完开始覆膜浇第一遍水了,但今年雨太多了,地里含水量太大,没法种。这两天我们村都趁着天晴抢种呢。我家的已经种了一多半,今天傍晚就差不多种完了。”

和李中柱家类似,指挥李村的蒜农们,也在紧张地播种中。但工作的主力,则是一台台大蒜播种机。他们告诉记者,别看机器小,但播种效率“杠杠的”,一个播种机一天能播种五六亩,“好的话能到8亩,相当于节约了10个劳动力”“即使蒜种朝上,出芽率也能达到97%以上。自从用上了大蒜播种机,不仅轻松了不少,种植效益也有了保证。”

今年,这种小型大蒜播种机和日施肥10亩的自动施肥机成为抢种时的“新宠”。在机械的帮助下,截至目前,白桥镇已经播种了5万余亩,预计月底将完成全镇7万亩大蒜播种。如今白桥的田间,白色的地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像一床温暖的被子,悄悄藏起了来年的丰收希望。

合作社里花开满 一红生出三“金”来

往龙桑寺镇走几步,丰收的颜色又添了一抹红。

早上7点,冯集村红领富民花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就开始忙碌起来。装盆、修剪、码筐……温室大棚中,上万盆“一串红”如同鲜艳的火苗,点燃了社员们的打包热情。

冯集村党支部书记冯书国拿起一盆给记者看,“不要小瞧了这一盆花,这一红可是能生出三‘金’来。”

冯书国口中的三“金”,是流转土地的“租金”,家门口务工的“薪金”,入股经营的“股金”。去年该村以合作社的方式组织群众众筹了47万元发展订单花卉产业,一年卖了20余万盆,收入24万元,摇身一变成股东的村民们一股就收益了1300余元。

当今年的北雁南飞、秋风送爽之时,为祖国生日装扮的订单纷至沓来,合作社再次进入了忙碌的销售期。温室大棚中一盆盆盛放的鲜花,很快就要送到历下区、历城区、章丘区等地的客户手中。

据了解,截至目前,今年该合作社销售订单已达35万盆,累计收入达26万余元。仅这个“十一”就卖了14万盆。

从每亩地年收入不到2000元的省定贫困村,到如今的红红火火的“明星村”,冯集没有停下脚步。“我们准备继续流转土地100亩,建设6000平方米的瓜果大棚项目,把产业突破点放在文旅上,依托温泉花都的辐射带动优势,促进村庄三产融合发展,让200亩温室大棚释放‘蝴蝶效应’,利用三年的时间,将冯集打造成集花卉产业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花卉种植基地,让村集体和老百姓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冯书国说。

万亩留兰香丰收 绿薄荷成新名片

有红花,当然也有绿叶。

时下,殷巷镇1.2万余亩的留兰香正在集中进行第二茬收割。从田间的收割机,到田边等待装车的种植户,再到田埂上向车间开去的三轮车,这种丰收的绿薄荷,让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清新宜人的味道。

当记者走进山东昌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昌龙”),一眼便看到新购进的锅炉一体蒸馏设备轰轰作响,抓料机正将堆成小山的留兰香放入蒸锅,人工踩实。一个小时之后,精油与纯露的混合物将从这里流出,又在分离器那里“分手”,汇入各自的储存罐。

正在现场观察运作情况的昌龙公司总经理张元成说,“这是我们今年购置的新设备。新设备采用了留兰香废秸秆制成的生物颗粒作为燃料,蒸馏成本从原来的200元/锅到现在的80元/锅,每锅还节省了2个小时,出油率比原先提升了10%。”

“留兰香浑身是宝,蒸馏出的精油、纯露能给群众带来效益。废秸秆也有了新用途,不仅可以作为蒸馏留兰香的生物燃料,还可当生产蘑菇的基础料、农作物的有机肥,甚至牛羊的饲料。”殷巷镇党委书记陈勇说,今年该镇将新建总面积4200平方米的四座大棚用来培育蘑菇,预计每年可收获二茬,一茬产值就有127万元,第一茬差不多在元旦左右。

如今,殷巷镇已经成了全国最大的留兰香种植基地。这些年,留兰香在地里不断扎根,在车间不断拓展价值。从根到叶、从鲜到干,产业链持续延伸,效益链不断加长,小小的绿色植株不仅成了殷巷镇村民、企业致富的芬芳产业,同时也成了商河又一张靓丽名片。

前两天,他们的留兰香产业园里举行了以“激发产业活力,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山东商河第四届留兰香文化节。到“十四五”末,打造种植面积3万亩,集特色中药材研发、种植、加工、贸易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综合体,成了下一个丰收的目标。

(本报记者 郝倩通讯员 闾可慧 李哲闫家明张帅)

新闻推荐

195个企业和188个薄弱村“结亲” 济南市章丘区力争年内消除村集体年收入20万元以下薄弱村

农村大众报济南讯(记者魏新美通讯员郭广猛董兆文)为解决区内各村发展不平衡问题,济南市章丘区推出“百企结百村...

章丘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章丘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