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扶起贫困户志气 找准脱贫解困措施 带活贫困村造血功能商河怀仁:脱贫解困的“山乡巨变”

济南日报 2016-10-11 00:00 大字

两年间,商河县怀仁镇正发生着一场“山乡巨变”:

从贫困,到通过帮扶、引导脱贫,再到有了“自力更生”的动力和能力,怀仁镇的贫困户不仅从收入上逐渐远离“贫困线”,更扭转了对待贫穷的态度和观念,实现了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而这种彻底的脱贫,与该镇的扶贫理念密不可分。

为了确保贫困村、贫困户一个不落地如期“摘帽”、“销号”,济南市35位市级领导带头作表率,按照“领导+部门+企业”形式组成帮挂团队,带头帮扶35个重点贫困乡镇,怀仁镇由市委宣传部对口帮扶。对怀仁镇而言,从扶贫工作开展之初,就采取了“领导+部门+企业”的帮扶模式,同时明确“从根治贫、***、产业脱贫”的思路。

两年来,该镇各村“第一书记”紧扣思路,密切联系群众,知其所需;因户施策,精准帮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不仅打通了与群众的“连心桥”,让贫困户在收入上有了显著提高,更激发起他们脱贫的信心和动力,实现了扶“志”与扶“困”的双赢。

如此,扶贫便不再是“推”着群众走,而是政府、企业、群众三方携手,形成合力,让脱贫的步子迈得更大、步伐更加精准有力。

扶贫“根”在扶志 扭转观念找回脱贫信心

扶贫先要找到“穷根”,对于很多贫困户来说,这个“根”就是长久看不到希望丢掉的脱贫“志气”。

“拿出全家收入的三分之一买光伏板你愿意?”

“痛快着呢,本马上就能收回来,以后并网发电,就是纯赚了。”

“日子宽裕些了吧?”

“宽裕了,还有奔头了,赚了钱我还能修个猪圈,把房子也整整……”

怀仁镇生张村的贫困户张林东,一边和记者说话,一边在胸前上下摆动着双手,兴奋和激动的心情跃然脸上。全镇发展光伏产业,首先给每个贫困户免费安装4块光伏板,而张林东又花2000元添了2块,这些钱,是他全家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对于“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张林东来说,这种“魄力”来源于他对全市扶贫工作的信任,而这份信任根植于扶贫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

自市委宣传部对口帮扶怀仁镇以来,先后开展了机关干部帮扶活动,走访慰问困难群众,为该镇14个村、102户贫困户购买了棉被、大米、食用油等慰问品;发动6家企业为贫困户发放慰问金,并多次走访鼓励困难群众增强他们脱贫的信心。

来自政府和企业的走访慰问如春风般吹开了许多贫困户尘封已久的“希望”:“还有人惦记我们,心里暖。”张林东说。在此基础上,该县各村的“第一书记”加紧扶贫步伐,“先要让村民们看到变化,他们才能有脱贫的动力。”来自市委宣传部的“第一书记”贺伟说。

贺伟所在的怀仁镇刚家村原本有14条12米宽的胡同,常年来两侧住户不断扩张,除废弃十多年的猪圈外,还在胡同里盖起了厕所、储藏室,把原本宽敞的道路挤到只剩两三米宽,连车都开不进去。而由于没有完善的排水管道,一到雨季,路面泥泞难行,道路积水,雨水倒灌村民家中,让许多行动不便的贫困户苦不堪言,改善环境成了村民们最迫切的愿望。

贺伟驻村后经过与村民多次沟通,将胡同内300处猪圈、厕所和100个水泥房全部拆除,对路面进行平整、硬化,并新建地下排水管道,彻底解决雨季排水问题。在此期间,市委宣传部对口帮扶的领导高度重视,多次进行实地调研,协调筹集改造资金,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帮助。

一成不变的环境曾让许多贫困户把贫穷当成了“习惯”,很多人觉得“这辈子就应该这样了”,而怀仁镇的扶贫工作正是抓住这个“穷根”,既送去了温暖,又扭转了贫困户的观念,让他们重新找回了脱贫的“志气”。

扶贫“重”在精准 因户施策开展贫困工作

扶贫成败之举,重在精准。扶贫对象、措施到户、因村派“第一书记”、资金使用都要精准,扶贫才能走上“正路”。

“刚守杰,一般贫困户,帮包责任人贺伟,总收入21665元……”在刚家村村委会,几名村干部在誊写村中脱贫档案。记者看到,贫困户刚守杰的总收入已经由原来的19065元改成了21665元。“信息每隔半年就要重新登记一次,这样信息比较准确。”

贺伟说。而在村委的墙上,挂着一张***动态情况表,贫困户致贫原因、脱贫措施、脱贫时限、帮扶责任人一目了然。

贫困户信息精准是扶贫“地图”准确的基础,而登记表上不断变动的数字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贫困户家实际生活的改变。

秋天中午的阳光亮得刺眼,却怎么都照不进刚宪安家那间没有窗户的老房子,屋里的石砖地透着冰冷,一道裂缝顺着土坯墙爬上了房顶,房梁已经颤颤巍巍。而与这间“危房”相连的,是今年村里刚给他盖的三间大瓦房。新房高大壮实,阳光透过大玻璃窗照进屋里,屋内陈设简单,被收拾的干净整洁,在客厅正对着大门的桌子上面,“第一书记”帮包信息卡被端端正正地贴在墙上。

因为身体原因,今年72岁的刚宪安和老伴孙桂兰没有劳动能力,家里不到3亩的耕地每年带来2700多元收入维持着老两口的生活。贺伟在了解情况后,对刚宪安家进行危房改造,同时为他们申请了低保和养老金,并依托全镇发展光伏产业给他们安装了光伏板。

“现在低保金2000(元)、养老金1600多(元)、光伏1000多(元)、耕地2700多(元)……”孙桂兰掰着手指给记者算着增收账,“我得好好活,以后还能见着更好的事儿呢。”她脸上的皱纹笑得堆到了一起。

村民脱贫有了着落,村集体也要摘掉“空壳村”的帽子。为此,刚家村流转40亩耕地,建设“品种多样、错时销售”的百果园,种植核桃、山楂、苹果、梨、桃等果树,积极为村集体增收创造条件;针对村胡同空闲地多的实际,该村计划发展“边角经济”,在胡同两侧栽种核桃树和金银花,增加群众收入;积极争取水利等有关部门支持,继续开发利用村南剩余50亩废弃坑塘建设鱼池……

扶贫路子走对了,自然深得人心。“现在村里干个劳力活,组织群众很容易,不用多说都会来帮忙,这是扶贫工作带来的衍生作用,让村里的凝聚力更强了。”刚家村党支部书记刚宪营说。

“因户施策、因地制宜”,两年来,像刚家村一样,怀仁镇的扶贫工作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老百姓的心里。不仅找对了群众脱贫解困的路子,还增加了群众对政府、“第一书记”的信心,从而推动了扶贫工作快速、稳步前进。

扶贫“活”在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光伏产业

产业是扶贫的一股“活水”,发展适合的产业,不仅可以让贫困村摘掉“空壳村”的帽子,还能激发他们的造血功能,逐渐摆脱扶贫这根“拐杖”,实现永久性脱贫。

怀仁镇地势平坦,光照充足,随着我国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光伏产业快速发展,该镇因地制宜,发展光伏产业,并将扶贫工作作为主线贯穿于产业发展中,优先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就业增收的机会也首先向他们倾斜。

在怀仁镇40兆瓦光伏电站现场,原先河道内裸露的黄色沙土地已经被成片的光伏发电板覆盖。这里曾是原大沙河废弃河道,土地性质为坑塘水面和水工用地,现在闲散土地“种”上了“太阳花”,这些光伏发电板在沙土地上顿时闪闪发光,成了怀仁镇群众关注的焦点。

据悉,该光伏发电项目于2015年12月开工建设,是目前济南市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光伏电站建成后,可持续运营发电25年,年发电量约5000万千瓦时,年销售收入6000万元,年平均缴税1028万元。今年5月20日,该项目中40兆瓦光伏发电机组正式并网发电,运行2个月后共发电1100万度,每月平均能发电550万度。

光伏产业的效益也逐渐渗透到贫困村、贫困户中,成为易操作、见效快、贫困户认可且长期性、稳定性好的扶贫项目,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

“现在有了光伏发电,我们只需要提供屋顶,人家上门安装,不需要自己动手。对我们这种身体不好,不能干活的老人来说,算是很好的脱贫方式,我们老两口一个月也就用30来度电,剩下的卖给国家还能有一笔收入呢。”怀仁镇杨家村低保户李秀荣高兴地说。

2015年,怀仁镇经过多方考察论证,投资295万元实施了家庭光伏发电产业扶贫项目,为17个贫困村建设小型光伏发电站,为298个贫困户安装了家庭光伏发电机组。家庭光伏发电系统工作性能稳定可靠,操作维护简单,维护成本低且不占用贫困户精力,基本可实现无人值守,而且经济效益长期稳定,可连续10多年保证每户每年收入1500元以上,深受贫困户欢迎。

“我们准备用2年时间实现光伏产业对贫困户、贫困村全覆盖,完工后年发电6万度,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为全镇600户贫困每年带来1500元的稳定收入。同时,我们和光伏投资企业达成协议,优先聘用贫困人口打工,增加贫困户收入。项目的顺利进行,必将取得保障农民增收、地方增税、企业发展、环境改善的综合效果。”怀仁镇党委副书记王仕刚说。

从镇到村再到户,依托光伏产业,怀仁镇实现了由面到线再到点的产业扶贫格局。如今光伏发电作为该镇产业扶贫的一种有效途径,在逐渐带动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方式的新转型,变“输血”为“造血”,源源不断推动着全镇的脱贫工作向前迈进。(本报记者 李小梦 通讯员 张德宝)

新闻推荐

26NA000218X)经成员大会决议解散,并拟向合作社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清算组由王中文、张静、王登翠、毕以芹、梁秀芝组成,请债权人自公告之日起45日内向本

商河县中文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号:370126NA000218X)经成员大会决议解散,并拟向合作社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清算组由王中文、张静、王登翠、毕以芹、梁秀芝组成,请债权人自公告之日起45日内向本合...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