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浇灌出美丽家园 ——记奋战在城乡环卫一体化一线的村(居)干部们
□本报记者谭文佳
七月流火。在全区城乡环卫一体化百日攻坚战即将结束之时,记者驱车探访了我区8个镇办的9个村居,目的是想最大限度地呈现出这几个月来城乡环境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发掘出这些变化背后的那些人、那些事。
沿途所见所闻,都超乎记者的猜想。新铺设的一条条水泥柏油路、粉刷成浅黄色和白色的整洁墙面、路边栽植的树木花卉、沿路安放的蓝白相间的垃箱……“震撼”,这是唯一可以描述记者内心感受的词汇。全区194个村居,在这股重塑农村新貌的巨大洪流中脱胎换骨,展焕新颜。城乡环卫一体化,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区农村的面貌,这是可以载入史册的功绩,这是全区农村的一次革命!而在这些改变的背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称号是村干部,他们在这股历史洪流中扮演了主角,他们的面孔深深印照在家园的美丽风景中。
为了家园更美丽,
他们都是蛮拼的
2个月,李树滨瘦了20斤。不光瘦了,也黑了很多。谈起城乡环卫一体化,长得人高马大的经济开发区南谢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树滨告诉记者,来村里工作这些年没碰到过这么大的工作量。
在工作高峰时期,李树滨每天跟村里的其他干部以及施工队一起,从早上4点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完全一个“拼命三郎”的模样。“我们在跟时间赛跑。眼看雨季来临,如果修不好路,之前的工作都会功亏一篑。”李树滨说。从城乡环卫一体化攻坚战打响以来,南谢村已维修村内主干道9条,共计约16000多平方米,背街小巷39条,共计13900多平方米,集中清理垃圾10000余立方米,改造旱厕20余处,整治菜地1000余平方米。为了节省费用,村里将原来整修道路时拆下来的旧路沿石再利用修了新路,村两委成员和村民也自发上阵帮助工人干活。李树滨说: “一个壮劳力一天最多能省下一百四十块钱,所以能干的我们都自己干!”相比之前的泥土路,再看看眼前这整洁的村庄,李树滨由衷感慨:“心情敞亮多了,以前的烦恼和辛劳都不值一提。”
这些天来,青年路街道二十里铺村村委会主任王育的工作状态也差不多,白天在工地干活,晚上则召开会议商讨下一步村庄环境该如何整治。王育说,“勤能补拙”这话一点没错。在上任村委会主任之前王育是做纺织贸易的,对于修路、安路灯这些活一窍不通,他形容自己是个“门外汉”。“为了尽快规划好整个乡村的道路,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我边向修路专家们请教,边和他们共同商讨对策, 12点之前睡觉的时候几乎没有。”王育说。
然而,累活、重活并没有使王育退缩,他一直坚信“人心齐,泰山移。”为了带动全村老百姓参与城乡环卫一体化的积极性,王育和村里的其他干部们什么活都要亲自上阵。王育说,这些天最让他感动的是老百姓的积极配合,没有他们二十里铺村也成不了今天的样子。王育说:“如今邻里关系和谐了,村容村貌整洁了,城乡环卫一体化激发出了村里每个人心中为家园美丽做贡献的正能量。”
奉献的不只是身心
从来不曾拖欠自个企业工人工资的北郊镇张坊村村委会主任杜军,自上任半年来,没从村里领过一分钱。“我们村委干部们都商量好了,先把钱拿出来修路,把事先干了再想办法解决钱的问题。”杜军说。为了解决修路的资金问题,他多方筹措资金。除了村“两委”成员的工资外,驻村企业也捐了不少。“大家都是冲着杜主任的为人,诚信讲义气。在他的号召下,村里修路可以说一天也没耽搁。”村委委员李桂兰说。
没做村主任之前,杜军自己开着企业,当老板,那时他的生活中除了家人就是企业。自从2014年年底当上了村委主任,他把村里事务排到了第一位,自己的企业排到了最后一位,老板的形象淡了,村干部的形象鲜明了。谈到从老板到村干部的角色转变,杜军严肃起来,他说:“我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就是看不得自己的村发展比别村弱。”通过杜军以及其他干部们的共同努力,截至目前,张坊村共出动机械140多台(次),清理垃圾3000余立方米,铺设路面10200平方米。
还有一位村干部,也有自己的企业,为了实现环卫一体化目标,他个人垫资100万为村里修路,他是南郊镇八里村村委会主任王国华。
从小生长在八里村的王国华对村里的每个角落再熟悉不过,同村的都是他从小到大的好朋友、好哥们。当上村委会主任后,王国华觉得开展起工作来有些为难。王国华是个重情义的人,而城乡环卫一体化首先要解决村里不少乱搭乱建问题,这必然要影响到部分村民的利益。王国华也是豁出去了,一家家上门入户做工作,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亲戚朋友的情面也顾不上了,为此有朋友责怪他“不够意思”,但王国华想,环卫一体化是全村的大事好事,对绝大多数村民有好处,那就得干下去,哪怕朋友家人不理解。在做工作的同时,王国华没忘了干部带头做示范,他和村干部们的苦干实干最终赢得了朋友家人的理解支持。
同样,从4月26日到7月4日整70天的时间里,永安街街道灯塔社区党委委员、综治办主任沙作海把施工现场作为他每天的办公地点。对于他来说,这段时间里根本没有“休息日”这个词。截至目前,灯塔社区共出动人员1500余人(次)、车辆1600余台(次),全面清理了乱堆乱放、乱贴乱画、乱搭乱建现象,清运生活垃圾、建筑垃圾8500余立方米,种植扶芳藤、月季花、樱花、海棠等3700余株,硬化路面近20000平方米,立面粉刷4500平方米,社区变得更加整洁美丽。这段时间,沙作海的孩子面临高考,但他在这件一般家庭全力以赴的大事中却完全“角色缺位”,时间精力都投入到了环卫一体化中。孩子高考前,沙作海心里有些隐隐不安,担心因为自己照顾不上孩子考不好,那样他会内疚一辈子。不过让他高兴的是,孩子高考成绩不错,让他本人未圆的大学梦在孩子身上变成现实。
(下转二版)(上接一版)
这才是心目中的美丽家园
提到青年路街道的黄营村,不少人会跟垃圾场联系起来。以前这里是集中处理全区垃圾的地方。虽然不久前垃圾处理厂搬走了,但不少人还是将垃圾倒在这里,堆起个不小的垃圾山。在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开展初期,黄营村书记郭栋与村里干部一起去临淄参观学习,看到了别人克服了那么大的困难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郭栋便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黄营村大变样。
在黄营村的东北角有个水湾,如今已变成一个漂亮的湖,湖边是休闲广场,广场上的亭子是村民们消暑纳凉的好去处。看到眼前的美景,怎么也想不到以前这个湖是个臭水湾。由于长期没有水,水湾变成了垃圾池,居住在周围的村民经常被熏得痛苦不堪。郭栋带领他的队伍将这里的垃圾清理出来,并用村里废弃的地基石将水湾垒起来,周围种上柳树绿化,立刻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小湖,与邻近的文化广场上的亭子相映成趣,获得了村民们一致赞扬。黄营村村民黄守业看到家园的巨大变化后表示,现在房前屋后比以前干净多了,村民们都愿意出来坐在柳树下乘凉。以前我坐的这个地方周围全是生活垃圾,根本坐不住人,更甭说晒太阳或者乘凉了。如今没事我们会去湖边走走,去文化广场的亭子里下棋打扑克,生活过得不亦乐乎。
在采访过程中,王村镇王洞村的前后变化也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村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村里一直没有能力整修道路清理垃圾,“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是王洞村最真实的写照。而如今的王洞村经过整治,路和垃圾两大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王洞村人口不多,面积不大,也远离交通干道,干净的村庄道路分割出一片片房屋,清爽的墙面辉映着鲜花绿树,村庄外围则环绕着大片绿油油的田地,显得格外幽静美丽,在蓝天的映衬下竟有种世外桃源的感觉。很多村民告诉记者,眼前的这幅景象,才是他们心目中的美丽家园!
王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玉春告诉记者,这次城乡环卫一体化收获的不仅是村容村貌的改变,村民身上展现出的良好素质更让他兴奋。为了筹集资金,村里计划把多年未收的承包费收起来。对这件冒险的事,不少村干部很是担忧,怕激化矛盾难以收拾。王玉春也对这件事不踏实,心里甚至做好了万一收不起来就自己垫钱的准备。但没有想到的是,通知发下去后,居然没有一个村民闹事,10天时间承包费101000元全部收齐,环卫一体化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王玉春感慨,环卫一体化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深得人心,因此村民们踊跃交款、积极参与也就不足为奇了。环卫一体化,把村民重新凝聚团结到了一起!
报道中提到的这7名村(居)干部只是全区几百名村(居)干部一个缩影。在采访中,记者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这些干部的朴实。面对记者采访,他们总是谦虚的摆手,说这些都是自己应该干的,没什么可宣传的。对自己几个月来的工作总是寥寥数语,不愿多说。他们也许是不善于表达,也许是真的认为自己做的事不值得上报纸。在他们口中,记者了解到的只是一个概貌,而大量生动的细节却被他们有意无意的遗忘了。如果这些细节的缺失使得报道不够丰满感人,那我们不妨用几个数据来说话:在全区城乡环卫一体化百日攻坚战中,我区共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17座,累计出动机械1.26万台次,清理各类积存垃圾44.6万立方,硬化村内道路41万平方米,改造农村旱厕4480个……这些看上去枯燥的数字后面是怎样生动鲜活的现实!
让我们记住这组数据背后那一张张因风吹日晒而黝黑消瘦的脸,同时向这些无怨无悔为家园美丽付出的无名英雄们致敬!
新闻推荐
...
商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商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