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王农渔民俗村: 三河交汇处的美丽乡愁

鲁北晚报 2014-09-28 17:52 大字

□村西南角建设中的鱼塘,将为游客提供人鱼相嬉的体验 □村民在悠闲地荡着秋千

□晚报记者 崔吉本 常云怡

红砖、灰瓦、白墙,流水、小桥、长廊……听到这些词汇,只怕已有千百个旅游胜地的名号映入脑海,而我们此刻所说的,却不是其中任何一个。

三河湖镇小王村,村民82户,人口290人,村民世代以农耕、打渔为生。这个位于徒骇河、土马沙河、傅家河三河交汇点,隐藏在绿树和农田深处,小而静谧的小村庄,本是辽阔江北平原上最不起眼的一抹暗色,却在搭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快车后,借助其独特的区位、资源和生态优势,将被打造成展现江北农渔文化的特色民俗村。

>>>绿林深处的美丽田园

25日下午,我们来到了距离市区30公里、半小时车程的小王村,村子临着一条窄窄的乡间公路,入村口有一道青砖铺就、原木支撑、茅草覆顶的长廊,廊檐下,一排火红的灯笼正随风轻轻摇动。从沾染现代文明气息的公路走入廊下,前方长廊尽处望出去,就是白墙灰瓦、一片大地色的朴拙村庄,廊内这段路程仿佛是时空隧道,走过去就完成了从现代到旧时的回归。

村内处处可见农耕文化的遗迹——石磨坊里陈旧的磨盘,碾子一推还会辘辘地响;历经风雨仍保存完好的耠子,那架子是好榆木做的,一点也没有朽烂的迹象;田间地头用来取水的压水井,压杆一碰就吱吱呀呀地“叫”起来……

走在村里,天真的孩童荡起秋千,送一声声欢笑飞向蓝天;精干的庄稼汉在用磨盘碾着“棒子米”——一种把玉米粒碾成大米粒大小的粗粮,一边讲着小时候只能吃“棒子米”的自己,对香大米无限的渴望;80岁的老人拄着带小轮儿的四脚拐杖,坐在村前空地的树下,看着眼前的一切憨厚地微笑……田园乡村的宁静美好,至此也算淋漓尽致了。

>>>环境整治让村庄旧貌换新颜

若不是有村民的娓娓道来,我们是不能想象几年之前这里的景象的。长期以来,小王村村民只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普通农作物,土地产出效益偏低,渔业发展也不成规模,村集体经济薄弱,导致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更别说文化场所和健身设施了。

自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来,小王村因其与三河湖风景区隔岸相对,有丰富的农渔、民俗文化土壤,以及北方乡村的典型形态,被三河湖镇选为重点打造的区域,截至目前已经投入资金200万元,完成了道路硬化、村庄净化和自来水管线改造等工程。

走到村庄的西南角,这里的乡村美化建设工程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色彩亮丽的亲水小池,建设中的鱼塘,玲珑别致的石桥,傍水而筑的望湖亭,蜿蜒的游园小道……一改此前脏乱差的形象,小王村仿佛脱胎换骨。

然而,这里的潜力还不止如此。

>>>从小乡村到旅游胜地

隔着公路,小王村的正对面就是徒骇河、土马沙河、傅家河三河交汇的地方,走到这里,才算真正到了三河湖。在三河湖镇政府的规划中,这里将成为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推动发展乡村旅游业这一政策落实的绝佳土壤。

目前,小王村被打造成“江北民俗小渔村”的建设已经初具雏形,这里有农耕记忆的全面展示,有渔村变迁的全面解读,有人鱼相嬉、水上泛舟的互动体验,还有农家美食的舌尖盛宴。若想多做流连,还可以入住农家院,感受推窗见水、卧床听涛的美妙体验。即将闪亮登场的,将是一个集吃、住、游、娱、购五位一体的综合性农渔文化休闲度假胜地。

小王农渔民俗村的运作将吸纳村民入股,盘活村集体资产,以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改善村容村貌的“便于民”,到增加农民收入的“利于民”,再到助力三河湖风景区整体旅游业的发展,这一举措,带来的将不仅仅只是双赢。

新闻推荐

疏通清淤排水管网 改造建设城市防汛工程 打造“海绵城市”力保城区排水通畅

■新立河截污闸工程施工现场图 ■新立河流域雨污水管网清淤整治工程施工现场 ■新立河治污施工现场图>>老城区排水采用雨污合流 防汛压力较大滨州市属黄...

商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商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