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西沙河:黄河烙印深又浓

鲁北晚报 2014-04-02 18:06 大字

>>>听老人讲过去的事情

西沙河有两个源头,其中源头一位于滨州经济开发区里则街道办事处赵家口村,源头二位于里则街道办事处河沟张村。单单是两个村名,似乎就与河流有着不解之缘。是不是和传说中的古沙河有关?

老人的记忆,一定程度上就是历史,在手头没有更多史料记载的情况下,想要探寻西沙河的“前世”,去源头拜访村里的老人是再合适不过了。于是,阳光明媚的春日,记者在里则街道办农工办主任李德军的陪同下,向着河沟张村出发了。

通往河沟张的乡间小路,平整而又通畅,道路两旁是绿油油的麦苗,田间地头处处可见正忙着春灌的农民,在这个时候为河流追根溯源十分应景。

车子停在河沟张村一个丁字路口处,李德军说,眼前正在清淤的河道正是西沙河的源头二,而河边恰好有几位老者坐着闲聊,其中69岁的张保河还曾参加过1965年的西沙河开挖,真是机缘巧合。

关于古沙河的历史,民间有一说法是北宋年间的运粮河,时隔千年,无从考证,最新出版的《滨州水利志》上关于西沙河的历史描述也只有一句:因系循古沙河故道开挖,故名西沙河。“古沙河应该是历史上黄河决口自然冲刷出来的,河沟张的村名也是从这里来的。”张保河说,1965年之前的古沙河汇入惠民曾经的白龙湾,经过改道、截流之后便不再南下了。而眼前村南这段与西边干渠相通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源头二起点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挖改造的,当年自己曾经参与挖掘的那一段也早已废弃填埋。

张保河说,西沙河开挖之初的主要功能便是排涝,随着日后的改道治理以及机械设备的不断发展,灌溉才成为它的附加功能。

>>>当地人眼里的截碱沟

从河沟张村继续往南,穿越多个村子,终于到达源头一赵家口村。源头一在赵家口呈东西走向,河面宽约二三十米,站在河流的起点向东望去,河道内几无河水,一台挖掘机正在实施清淤治理,而治理之后的边坡整齐,被潮湿的泥土覆盖。河边仍然残存的垃圾,不禁让人产生联想,治理之前的这一段应该是河边垃圾遍地,河内淤积严重。

相比较而言,在赵家口的采访就没有那么顺利了,在村里行走的村民极少,并且均表示对这条河没有太多的了解,甚至不知这条河的流向。“你们去问问赵文秀吧,他有文化,还是村里的老会计。”在一位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赵文秀的家。

据66岁的赵文秀介绍,传说这里曾经是渡口,因此叫赵家口。“附近的古沙河道都已经填平了,你们所说的西沙河源头一村民都叫它截碱沟,大约开挖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赵文秀说,周边土地碱性比较大,这条沟在改变土地盐碱度方面所起的功劳不小,除此之外,也承担排涝功能。

>>>打上黄河烙印的土地

刚刚到达源头二河沟张村时,记者便发现脚下的土质比较松软,河边的沙土地更是能供李德军清晰地为记者画出河段草图。部分路段风沙太大,记者一行不得不关闭车窗,但车身却未能幸免于难,尤其是车尾,被盖上了厚厚一层黄沙。这一切,想必与历史上多年的黄河冲积不无关系。

“西沙河引黄河入河,河床泥沙淤积严重,再就是河内杂草丛生,直接导致排涝能力下降。”李德军说,无论是西沙河还是西沙河流淌的这片土地,都深深地打上了黄河的烙印。

从源头二出发,直至源头一段与源头二段的交汇处,一路走来,所见到的河段或者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清淤,或者已经变得清清爽爽,任凭同行的李德军怎么描述清淤之前的境况,记者作为外地人,作为外行人,都无法清晰地想象出到底是怎样一种情景。

尤其是到达源头一段与源头二段的交汇点,视野立即变得更加开阔,因为此处已进入西环河段。宽达八九十米的河面上,因为刚刚结束的清淤,干净得几乎找不到一丝漂浮物,而出于挖掘机之“手”的边坡,整齐得如同电脑制作的效果图。同样宽达几十米的西外环路上,自如地行驶着来来往往的车辆,路肩绿化带的柳树也已抽出嫩芽,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据介绍,此次清淤将达到使西沙河城区段达到5年一遇排涝标准,非城区段达到“64年雨型”排涝标准,从而提高流域内防洪除涝能力,为生产生活保驾护航。

□晚报记者 张丽/文 张滨/图  通讯员 荆振华 侯磊

说起西沙河,多数人会想到构成四环水系的西环河。其实,西环河只是西沙河的一段,西沙河的魅力不止于此,比如说,源头的黄河文化耐人寻味;比如说,它的未来更像一副美丽的风景画,再比如说,它的改造将激活沿线产业带。

新闻推荐

《游百川研究》出版发行

□晚报记者  孙洪师 晚报讯  日前,《游百川研究》一书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该书由滨州学院姚吉成、邢恩和、左登华编著。该书主要由家世及励学、仕宦经历...

商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商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