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创新的力量本报记者 宋晓晖 刘钦涛

济南日报 2014-08-27 17:28 大字

“第一书记”创新思路发展乡村旅游,引来众多游客。

创新是一种力量。发展永无止境,创新也永无止境。

农村天地广阔、资源丰富、机会众多,创新无处不在。换个角度看问题,换个思路谋发展,换个方法解难题,也许就会走出一片新天地。

“第一书记”来到农村,学识、经历、人脉资源和派出单位的支援,让他们有了更多创新的意识和资本。两年多的时间里,“第一书记”立足农村实际,集思广益,开拓进取,创新性地开展帮扶工作,在发展经济、社会管理和为民服务等方面均走出了可资借鉴的新路子。

创新激发效益

发展合作经济,让单打独斗的家庭经营抱团发展

创新是思想火花的绽放。田间地头的历练让“第一书记”深深认识到,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紧密连接,推进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农业增收、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

商河县张坊乡老杨村是个传统农业村,耕地面积多,对农机服务需求量大。原来村里只有6台小型农机具,且分散在农户手中。市经信委派驻老杨村“第一书记”张旭刚调研发现,这种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既不利于机械化生产,也不利于集约化经营。他敏锐地意识到,让村集体与农机户合作经营、携手闯市场是比较好的发展机会。在派出单位的支持下,张旭刚协调筹资40万元,购买玉米联合收割机、小麦收割机、耕地播种机等大型农机作为村集体的资产,整合村民6台小型收割设备,共同成立了商河县老杨村好帮手农机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

合作社的成立整合了资源、壮大了力量,统一了服务标准、价格,不仅能为农户提供从耕到收“一条龙”服务,还拥有了跨区作业的机会。去年一年,合作社共收割各类农作物600亩、耕地400亩,村集体和加入合作社的小农机户均实现了增收。

一家一户经营,灌溉等农业基础工程成了难题,影响了集约化生产。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市质监局选派的商河县韩庙镇大屯村驻村“第一书记”徐厚平想出了“新招”,他首先协调投资30余万元完成了农田灌溉电气化项目,解决了全村2300亩耕地的灌溉难题。随后,他在村支部成立了6人的灌溉服务队,按照“有偿、微利”的原则,为外出打工的村民提供浇地服务。如此一来,外出打工村民不再需要专程回家,一年全村可节省用工1000多个,帮村民增收近20万元。

建大棚,搞养殖,种水果……近几年,特色农业发展迅速。但是,初闯市场的农民也很快发现,个体经济抗风险能力差,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颗粒无收。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经济,“抱团”合力闯市场成为“第一书记”的选择。济南卷烟厂派驻长清区孝里镇岚峪村“第一书记”王策,注册成立核桃专业合作社,统一引进生产资料,指导农户科学种植,提高了村民收益;市科技局派驻商河县怀仁镇杨家村“第一书记”郭庆,成立了核桃、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签订技术转让和包销合同;市委统战部派驻商河县殷巷镇巩家村“第一书记”王云刚,引进投资600万元建设标准化种猪养殖场,为村民低价提供优质猪苗和养殖技术,实现规模养殖。

“合作时代”迎面走来,合作经济大放异彩。截至目前,“第一书记”牵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230多个,帮助推销农产品1.4亿元;为集体购置农业机械160多台(套)。

创新引领发展

发掘闲置资源,慧眼识珠有心插柳处处可成荫

有心插柳,处处成荫。“第一书记”注重以发现的眼光寻找价值,以创新的思维引领发展,总能在别人不经意处发现商机,在别人习以为常处挖掘宝藏。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第一书记”经常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市安监局派驻商河县孙集乡晋家村“第一书记”芦绪华为此想出了“新点子”。他协调引进了济南信和缘医药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发展医药化工。项目最终落户济阳县经济开发区,今年5月8日正式开设,预计当年可投入生产。通过县项目引进有关政策,项目完成后每年可给村里带来10万元稳定收入,走出了一条村级集体增收的新路子。

发展“边角经济”、带领村民增收是“第一书记”创新发展的又一成功尝试。市城管局派驻商河县孙集乡王市村“第一书记”高峰注意到,村里规划建设的主干道比较宽阔,在修建了排水等设施后,依然有近40亩空闲地可供利用。如何利用这些闲置资源?经过反复思考,高峰提出由村集体出资在空地上种植白蜡树苗,日常管理维护则由路边农户负责,树苗长成后统一销售,利润由村集体与农户按比例分成。这一招赢得了村民的一致叫好,不仅绿化了村庄、改善了环境,而且种上了“摇钱树”。如今,8万多棵白蜡树苗在村民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3年以后,按照一颗树苗10元计算,可给村里带来80多万元收入。

慧眼方能识珠。“第一书记”勤于思考、积极探索,在平常当中发现机遇:在商河县殷巷镇土马店村,几乎无收成的涝洼地,被市水利局派驻“第一书记”潘炳江结合坑塘改造和灌排体系建设,改造成“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长清区归德镇李官村,废弃的砖瓦窑厂,被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派驻“第一书记”邢攸刚利用起来,引进环保材料公司发展工业项目;在商河县沙河乡苗家村,荒芜的水塘,被市人防办派驻“第一书记”汲广耐养起了锦鲤;同样是在商河县沙河乡后邸村,市机关事务局派驻“第一书记”杜鹏协调在村里建起了祠堂,动员村民把各家土坟迁到祠堂,利用腾出来的土地建起了280多平方米的门头房……村民们突然发现,身边一草一木,在“第一书记”眼里都有价值,村头的一坑一洼,在“第一书记”手下都是资源。

创新服务民生

破解民生难题,寻找村级社会管理的“金钥匙”

这难题,那难题,创新思路无难题。“第一书记”依托各自资源优势,在村级事务管理、解决民生难题等方面推陈出新,处处留下了创新的印迹。

在多数帮扶村,有部分生活贫困的孤寡老人,很多人居住的是危房,安全问题堪忧。“第一书记”在走访中发现,由于大多数老人既无经济实力又无体力精力,即使政府资助其建房也难以解决问题。如何解决这些老人的养老问题?“第一书记”想出了不少办法:在平阴县东阿镇南坦村,市民政局派驻“第一书记”刘文涛争取福彩公益金,利用原来的村小学,建设了农村幸福院和日间养老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自我管理、互助服务、交流娱乐的平台。村两委成员和村小组长轮流值班,承担打扫卫生、为老人做饭等日常服务工作。在商河县孙集乡晋家村,经原“第一书记”芦绪华协调,村委会出资盖起了养老院,免费让这些老人集中居住。既解决了老人的居住安全问题,也方便对老人集中照顾。这些创新的办法赢得了多方肯定,也为在乡村扶贫解困工作中,通过集中为孤寡老人盖幸福院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了借鉴。

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第一书记”也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市司法局派驻商河县陈围子村“第一书记”纪鹏,发挥专业优势,协调资金10万元在陈围子村成立了全省首家集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为一体的“法律工作服务站”,帮村民解难题、化纠纷。2013年,陈围子村被省司法厅评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市仲裁委员会办公室派驻平阴县东阿镇龙王峪村“第一书记”张兴桓,协调资源在东阿镇成立仲裁法律咨询服务中心,为乡镇群众提供仲裁法律帮助;槐荫区法院派驻段店镇彭庄村“第一书记”李浩,组织法院工作人员到村里开展法律咨询服务;济南报业集团派驻平阴县孔村镇北毛峪村“第一书记”汤启卫,筹划建立平阴县首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

创新助推发展,“第一书记”的实践充分证明,创新是解决贫困村帮扶工作的有效途径;创新永无止境,“第一书记”依然在乡村帮扶的路上探索前行,寻找着解开困扰农村发展难题的“金钥匙”。

新闻推荐

带着婆婆改嫁的好儿媳

赵淑霞在丈夫因车祸去世后,毅然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她反复开导婆婆:“今后您的生活不用担心,只要有我一口吃的,就少不了您的;如果我改嫁,也一定带着您……”在平阴县锦水街道西三里村,提到赵淑...

平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