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孔村镇夥居楼村“第一书记”王亮:建蓄水池让村民喝上安全水
王亮(左)到村民于茂忠的蔬菜大棚摸底调研
记者郭尧 摄□本报记者 范俐鑫
“第一书记”名片
王亮
男,32岁,市直机关工委团工委主任科员,现挂职济南市平阴县孔村镇夥居楼村“第一书记”。
从济南市区出发,驱车近2个小时,到达平阴县孔村镇夥居楼村。放眼望去,满地绿油油的苗子,让初来乍到的“80后”王亮激情澎湃。然而在近40多天的日子里,他慢慢意识到,想让贫困落后的村子富起来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第一书记”要做好打攻坚战、持久战的准备,“想马上修建一个蓄水池,让村民喝上安全水”。
1
【首件实事】 给村里建一个蓄水池
王亮来自济南市直机关工委。在从市直单位派到平阴县任职的38名“第一书记”中,他是唯一没有睡过农村土炕、上过农村旱厕的。驻村后,他和其他几位到孔村镇任职的“第一书记”一起,住在镇集体宿舍里,在镇食堂吃每顿两个馒头、一份菜的定量餐。用水、购物、上厕所、娱乐休闲……一系列的不方便,让这个城里来的年轻人起初有点儿不太适应,但他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5月28日,上任第一天,王亮起了个大早。村两委没有固定上下班时间,早上8点前,大家必定不约而同地来上班。这段时间,380多户村民的吃水问题成了夥居楼村的大难题,王亮一上班就接了件棘手的任务。
多年来,村民们一直靠一口小容量的蓄水池喝水、灌溉,用水量逐渐无法满足需要,又因年久失修,水质安全也难以保证。今年年初,村里计划新建蓄水池,但地基打好后,资金链断了,工程无奈停工。得知此事后,王亮接连几天跟着夥居楼村老书记王兆民满村跑,入户、上山调研。拿着调研材料,他又跑到镇上、联系县里,请单位协调给市里写申请。
“这两天我就去市里拿批文,蓄水池得马上动工。”7月13日,记者到村里采访王亮时,他刚得知蓄水池续建的资金批下来了。新建蓄水池的容量有1000方,除了出水量大增,蓄水池的卫生标准也将大大提高。
2
【发展难题】
村大棚有机菜,品相好但愁销路
王亮发现,夥居楼村地少、地散,不适合种小麦、玉米等需要大片土地耕作的农作物,而有机蔬菜大棚则成了村里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经过6年的发展,村里建成12个有机蔬菜大棚。大棚里青椒、茄子、黄瓜、西红柿等所有品种,都是用豆渣、豆粕当肥料。青椒大的一个有8两重,小的也有4两。每年夏季是撒种的时候,到了元旦就开始大批量收获。每斤蔬菜能卖到10元钱,最主要的销售方式以每个百元的蔬菜箱批发,主要销往县里,销售旺季便是元旦、春节前后。
“每个蔬菜大棚每年收入10万元。”王亮对大棚发展前景看好,但也同时看到了目前面临的困境:销售途径单一,销售淡季,菜价卖不上去。想到市区大型超市里的“高端菜”销售很火,他跟王兆民商量扩大大棚规模,扩展销售渠道。
13日,临近中午,王亮再次来到大棚,跟村民于茂忠了解情况。120米长、2米宽的大棚里潮湿闷热,王亮一待就是半个多小时。于茂忠告诉他,大棚建设、种植成本高,蔬菜安全营养价值高,应该走“高端”路线,不愁卖不掉,就愁卖不上好价钱。遇到淡季,一小部分也只能卖“白菜价”。
“村里的蔬菜大棚供应量不算多,只有有了一定规模才能为扩展销路打基础。”王亮说,一个大棚的成本在15万至18万之间,让农户单独承担并不现实。眼下最迫切的就是招商引资扩建有机蔬菜大棚基地。下周,他打算先联系农口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村里实地考察,看看有机蔬菜大棚该种什么、怎么种。
3
【村民生活】
除了干农活,还需多点儿娱乐
“入户不能成了打扰,得看村民的时间,帮不上忙,入了也是白入。”王亮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3年包村,要积极开展工作,又要避免急躁冒进。村两委成员和村民的支持是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思路和方法上要适应他们的习惯,适应农村的特点。“我先借党支部会向党员们了解村情,先从困难户等特殊村民家开始调研,再有的放矢地入户。”王亮说。
驻村1个多月,王亮晚上唯一的娱乐就是看他从市区带来的一箱书。“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不算丰富,忙活了一天的农活,晚上到家就休息了。但孩子们不行,该有些寒暑假活动。”王亮说,一些如舞蹈、武术等培训活动,对城里孩子来说可能是负担,但对村里娃却是奢望。
前不久,王亮发现村里有个能人,“平阴太平拳”传人也是当地独轮车篮球的发起人――― 王大庆。为了发展这项益智运动,王大庆自筹资金购买来了十几辆独轮车,教村里的孩子们骑练。王亮深受启发,他告诉记者,自己正在联系市体育局相关人士,计划将这一运动发扬的同时,让村里更多的孩子受益。
新闻推荐
作者:赵云龙时报7月24日讯 (记者赵云龙 通讯员夏忠辉 李正伟)因借钱后无法偿还,男子郭某为了抵债,把一套房子低价卖给一名债主。之后,他又一房两卖,把这套房子卖给了另一名债主,骗取了两名受害人50...
平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