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村民从种粮改成种大棚蔬菜,平阴洪范池镇杜庄村“第一书记”朱鹏程―――3年要把杜庄变成科技示范村
八日朱鹏程(左)来到绿色蔬菜大棚中向村民了解蔬菜生长情况记者刘敏摄□本报记者 田珊 实习生 李欣“三年时间听起来很长,其实很短,要想在这三年里把杜庄打造成农村科普示范基地,从现在起就得一步步推进了。”6月9日,平阴县洪范池镇杜庄村的“第一书记”朱鹏程到任刚10天,在这10天里,他已把村里所有的大棚都钻了个遍。结合村里的产业特点,他琢磨着利用自己原单位市科学技术协会的优势资源,把杜庄打造成科技示范村。
引导种大棚蔬菜,帮村民增收>>>
平阴县洪范池镇是济南版图最南端的一个镇,杜庄村位于洪范池镇的西南边缘,更加接近济南的最南端。1600多人的杜庄村,没有任何工业企业,几乎所有村民都靠种田、种蔬菜、种核桃为主要经济来源。“杜庄村最大的特点是地势平坦,全村1800亩地,现在大多数种植的是麦子和玉米,仅有300多亩建了大棚种蔬菜。”文质彬彬的朱鹏程带着记者钻进一户村民的蔬菜大棚,大棚里的茄子已经挂果。
朱鹏程告诉记者,像这样不到3亩的大棚,种茄子一年的收入能达到4万元左右,种黄瓜年收入3万元左右,种其他蔬菜大约能收入2万多元。而一亩田,就算种一茬玉米一茬麦苗,一年的收入也就800元。
“俗话说‘一亩菜,十亩田\’,大棚里的蔬菜更值钱,如果引进的品种好,种植方法科学,说‘一亩菜,二十亩田\’也不过分。”朱鹏程通过这些天的调研,有了初步设想,他觉得引导更多村民从种粮食改成种大棚蔬菜,是帮村里增收的快捷途径。
村民不认蔬菜大棚,怕“吃不上饭”>>>
杜庄村的村支部书记丁明东今年50岁,是个很有想法的人。去年夏天起,他已经带着村里人搞起了蔬菜大棚种植,成立了蔬菜合作社,并注册了洪范池镇唯一的蔬菜商标“圣红”牌蔬菜。“去年推广首批大棚蔬菜的时候,那叫一个难啊。”丁明东回忆起去年夏天的情景,当时他和村委会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地动员村民将土地租出来,由村里统一改建蔬菜大棚,每亩地村里付给农户租金1300元。“每年1300元,还不用干活,这可比辛辛苦苦种一年麦子,搭上人工和肥料,最后才卖800元强多了!”丁明东说。但是,村民们却不买账,他们担心种蔬菜会“吃不上饭”。村民董金明(音)因为签字把地租出来种大棚,他媳妇竟将其锁在屋里几天不让出门。“村里人不认蔬菜大棚,是因为没看到种大棚带来的收益。只有通过科学种植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和价值,让村民真正见到钱,他们才会慢慢转变观念。”朱鹏程的到来,让丁明东看到了大棚推广的新希望。
建科普基地,要打出村里蔬菜名声>>>
“做农村工作不容易,丁书记是个有魄力的人,想法很超前,给村里的蔬菜种植业打下的底子很好。有了这些基础,我们有信心把杜庄打造成科技示范村。”朱鹏程悄悄地对记者说,他现在最需要做的,是和丁明东书记打好配合战,利用科协的资源提升村里蔬菜种植业的科技含量,配合村里的战略。
朱鹏程到任后走访多家农户了解到,即使是种上大棚蔬菜,也有不少待解的难题。去年,因为第一次种植没经验,杜庄所有大棚种植户的茄子晚种了几天,成熟时间也相应推迟,没赶上头一茬蔬菜的上市,收入比预计的有所减少。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需要用科技能力解决,这恰恰是朱鹏程的长项。
而事实上,朱鹏程所在的单位济南市科协也在积极筹划如何帮扶杜庄村。市科协打算利用与省农科院联合组建的专家服务团,通过科普讲座、科技培训、示范推广等,向村民传授实用科技知识。“杜庄村现在有了一些蔬菜大棚,有了自己的蔬菜品牌,周围环境也很好,生产出的蔬菜已拿到绿色认证。我打算顺着这条路子走下去,提高村民科技素质的同时,申请科普示范基地,打造出村里的科技带头人。争取申请省市乃至全国级的‘科普惠农样板示范基地\’。”朱鹏程说,“等示范基地建起来,村里蔬菜名声打出去了,用不着动员,村民也会自己申请种大棚蔬菜的。”
新闻推荐
30多个老济南武术项目集体登场,多数已入选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林大会”泉城上演市民见识“济南功夫”
时报讯 (记者张彤)古老而神秘的太平拳、有300余年历史的汇极拳、太乙门武术、济南形意拳、济南谭氏摔跤……6月16日晚,众多市民在赤霞广场欣赏了一场展现中华武术魅力、大展泉城“老把式”风采的...
平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阴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