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堤上的背影
人在旅途
□ 陈 忠
斯时,几只从湖面上轻盈掠过的白鹭,栖落在了沙洲上。
夕阳斜堕,湖水清纯厚冽。
一只红蜻蜓,兀自立在了才露尖尖角的小荷上,水晶片似的小翅膀,被夕照染成透明的紫色;而另一只绿蜻蜓,却不时地在水面上调皮地轻点几下,泛起的涟漪,在夕阳下慢慢扩散开来层层的想象……一个吹胡笳的人,坐在一叶扁舟上,那笳声呜呜,吹出了北宋屋角的起翘之势,而十分突出的明亮颜色,使窗棂、梁柱与石座的雕刻与彩绘的变化,带来一种十分炫耀的视觉——这视觉蔓延到一望无际的蒲草之上。
遥想947年前,大明湖远不是现在这般风光旖旎的样子。那时,由于济南的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山区和城内泉水汇流成波后,便毫无阻挡地向城北宣泄而去。每到夏秋,水流泛滥,为害庶民。尤其是大明湖一带,葑草壅塞、藻荇蔓延,遍布着一块块养鱼的、种莲的、植苇的、栽蒲的池塘和水田,埂界纵横,毫无章法。甚至很多人家还将柳树桩子砸入水塘并结草盖屋,使得大明湖远远看上去,像是一块块暴露在蓝天白云下的污泥补丁,那么凌乱与不堪。
直到宋熙宁五年,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的曾巩,这个被苏轼誉为“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的曾知州的到来,才彻底改变了大明湖的这一乱象。
曾巩来到齐州(今济南),在担任齐州地方的首席长官期间,正值他的好友王安石变法进入高潮,他积极与其呼应,在济南稳妥有序地推行新法,兴修水利,除暴安良。不久济南便出现了“仓廪实”“里闾安”的一派繁荣、和谐景象。
没有史料描述当时曾巩是如何排除万难去勘察地势、描绘水系图谱,并动员湖民搬迁、千方百计安置他们的生活的,但我相信,他肯定是先下基层,据实考察民生民情,然后才决定挑沟浚湖,修筑堤堰。
想必在曾巩看来,治理河水也应该像行文写诗一样,要讲究规矩,有对仗和押韵,还要有意境和节奏,这样才能将美好长留世间。因此,曾巩在对大明湖进行整治时,不仅因地制宜疏浚水道,导水入河,更是利用挖出的大量葑泥,修筑起一道贯穿大明湖南北的百花堤。大堤将大明湖分成西湖与东湖,是游人从南岸登临北岸北渚亭的捷径。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曾巩,便将此百花堤称为“曾堤”。“鱼戏一篙新浪满,鸟啼千步绿荫成”便是当年百花堤上移步有景的真实写照。
只是他没有想到,他挑沟浚湖的方略很快被宋朝大文豪苏轼所借鉴,用来治理杭州西湖,使之成为人间天堂;他更没有想到,也正是受到了大明湖百花堤的启发,苏轼才修筑了杭州西湖的苏堤,并成就了举世闻名的“苏堤春晓”。
千百年来,曾巩在济南人的心里已然上升为一个平和可亲、德行卓著的神明,他的功德与文勋早已渗入了济南的山水间,所以,济南的后人才会建“曾巩庙”、修“南丰祠”以致追思。
一钩弯月,悄然挂上了柳梢头。月亮的清辉泻在青石板铺就的曾堤上,泻在片片银箔闪烁的湖面上,与远处的灯光相映成趣。
想必宋熙宁七年那个夜晚的月光也是如此皎洁和清亮吧?
曾巩调离齐州去襄州时,济南的老百姓为感戴曾公的清廉与政绩,纷纷走上街头,拉起吊桥,关闭城门,他们这样做,只是想挽留住一个清官的背影。因为这个背影,就像当年百花堤上的月光一样,照亮了一个梦,温润了一座城。
一个月后,曾巩在《离齐州后》一诗中写道:云帆十幅顺风行,卧听随船白浪声。好在西湖波上月,酒醒还对纸窗明。画船终日扒沙行,一去齐州一月程。千里相随是明月,水西亭上一般明。
……
曾巩一直把济南当成他的第二故乡。
济南文学泰斗徐北文先生曾说过:“济南自建城至解放,知州、太守、市长千余,政绩最佳者属子固也。”
曾巩这样的人,值得济南人永远记住,并礼敬。
斯时,月光从湖面上升起,湖面上的光亮是细腻的,疏朗的,温婉如玉,透明得没半点杂质。
站在南丰桥上往北看去,我知道,曾堤的尽头,就是翼然波上的汇波楼。大明湖的清流,经汇波楼下的北水门,会抵达华不注山下,然后汇入小清河,而我的身后,就是窗含东海的超然楼。
新闻推荐
地铁3号线正式运营进入倒计时 年底初期正式运营,票价2-5元,每8分钟一列
近日,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思斌透露了济南轨道交通线路的最新情况,目前1号线已正式商业运营。2号线...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