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一盏明灯
□周曙光
六年前冬日的一个晚上,七八个文学爱好者围坐在济南泉城公园的一间办公室里,一边阅读着苏轼、汪国真的诗句,一边畅谈着文学的今天和明日。这天是2011年11月30日,星期三,从此,它有了一个铭记历史的名字“周三读书会”。
窗外,北风呼啸,窗内,气氛热烈。召集人李炳锋先生热情洋溢地说:“去年,我和孟宪杰先生去苍山参加王鼎钧国际散文研究会,回来后有一个想法一直萦绕心头,鼎公(王鼎钧)是著名华文文学大师,他在有生之年办了一个周一读书会,我们能不能也搞一个读书会呢?”说干就干!炳锋先生性格使然,不长时间读书会真的启动了。
参加读书会的当晚,我难以入睡,乘兴写下:“三五围坐,读书唠嗑。启迪思想,交流文学。诗词歌赋,美文杂说。去伪存真,相互切磋。激发灵感,锤炼淬火。以文会友,少长皆悦。人生苦短,岁月蹉跎。珍惜时光,快乐生活。”的诗句,炳锋先生还将它书成横幅挂在读书会教室的墙上,顿时文化的气息更加浓厚了。
起初,要刻意想着每星期的这一天,相互间还要提个醒,唯恐忘记错过,时间长了,固定思维慢慢形成,自然也就成了习惯。大伙每次都要把自己写的文字复印好多份,然后,再分发给每个参加者,有时不够分,就几人合着看一份,白天上班,晚上还要匆匆赶来,没有太多的时间,写作量也不大,多是一些简短的诗文,当时能写一两千字散文的只有李炳锋、王吉峰和马裕涛等几位,吉峰先生的《老宅》不长时间还见诸了报端,很是让人羡慕。都是一样上班工作,人家怎么就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用笔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呢?还是一个“懒”字束缚了我的手脚。李炳锋先生的一句话唤醒了我:“唯有写作是提高写作的唯一手段。”他又说:“事不在大小,贵在坚持。”从此,我开始强迫自己坐下来拿起笔,此后的一年里,我不光写了二十几首诗和词,还写了《书法与人生》《龙年忆事》《婚礼遐想》《沧桑郭亮村》《我的代步工具》五篇散文,尽管磕磕绊绊、跌跌撞撞,费了不少时间,总算“弄”了出来。从此写作成了生活中的事,不动笔就难受。此时,我才发现,动笔就能产生灵感,灵感会激发你写出好文字,好文字会使你感到快乐,快乐中你自然就享受了生活。
“请进来、走出去”,好似一股股清泉涌来,又如一条条小溪奔去,洗涤着每个人的脑际,荡激着人们的心灵。几年里,一个个、一批批迁人骚客走进读书会,卞毓方、季承来了,刘玉堂、刘玉栋、张柯、
王树理、戴永夏来了,桑恒昌、耿建华来了,高艳国、张丽军、逄金一、常芳、钱欢青、孙方杰来了,他们似春天的使者、久旱的洒露人,令读书人顿感“为有源头活水来”。与此同时,文友们敞开胸襟、拥抱时代,带着诗文走向室外,与园林职工、大学学子、企业商家、机关干部举行诗文诵颂、文学研讨、学习交流,在彼此的交流相识中栉风沐雨、汲取养分,采集素材,育化创作。
在彼此的激励下,大家的写作热情越来越高,创作水准也在不断攀升,李炳锋、韩庆祥、刘荣芹、李宗益、徐可顺、王力丽、张伟、楚光俊、李宗健、林毅、张中军等已成为省内外各大报刊杂志的撰稿作家,他们的作品经常出现在读者的视线里。王力丽、张忠有、张中军、王强、郭惠德还结集出版了诗文作品集。当然,我也不能落伍呦,也印了第一本散文集,遇到心仪的文章也投投稿,偶得几文稿酬时,挺有一番成就感。
风雨六载,正是众人为周三读书会这棵小树浇水施肥,它才长出了茂密的叶枝,结出了“山东省作家协会创作基地”、“首届齐鲁散文奖”纪念刻石落户园林、“影响济南年度群众文化活动”的果实。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它将有更加辉煌的明天。它作为一种文化品牌会在人们中间传诵叫响,它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将铭记在济南群众文化的史册上。兴许就像它的创始人李炳锋先生所憧憬的那样,将来能把“周三读书会”的名字列入地名或公交站名,我想,这不是玩笑。
今年高考山东作文“24小时书店”的原型,安徽省合肥市新华书店三孝口店副店长许昕炜说:“书店是文化人的栖息地,每一座城市都应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24小时书店,我们要做点亮城市文化氛围的一盏明灯,守候不眠的读者,温暖不夜的城市。”周三读书会不正是文友们的栖息地,是读书人心中的一盏明灯吗?
新闻推荐
6月26日,槐荫区青年公园街道组织辖区内西光明街小学学生参观五里牌坊棚户区改造项目规划展示区(图1)。工作人员向孩子们介绍未来家园的规划沙盘、回迁安置房型展示以及校园规划蓝图。参观过...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