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诗歌——展现季羡林的家庭情结
点击查看原图说起来,这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却影响了父亲和母亲的一生。这其实并不是什么“福”,而是我们这一家的“隐患”,说它是“祸”也不为过。由此发生的具有悲剧色彩的故事,随着年月的逝去,便逐渐显现出来。
1930年,父亲考入了清华大学。在这之前,他高中毕业以后,曾经在济南考过邮局的差事,可是竟然没有考中。去邮局做职员,是叔祖父给父亲定下的人生目标。铁饭碗嘛!但是,一个在高中连续三年考了六个甲等第一名的学生,竟然考不上邮局的小职员,这是不可思议的。就这个问题我曾问过父亲,以他当时的学习成绩为什么没能考上邮局职员。他说已经记不得是什么原因了,不过有一点十分清楚,那就是他实在是不愿意去当那个邮局职员。我猜测,一种可能是父亲弄虚作假,故意不让自己考取;一种可能就是有人走了后门,把父亲给排挤掉了。当然,他那时候并不知道,不去邮局做职员,而去读大学,这一辈子的前程就会大不一样。那时候,父亲虽然胸无大志,但也不愿意在邮局里度过一生。当时,一般家庭都不要求子女深造,读完了小学、初中,最多读完高中,就去谋个小职员的职业,最好是去铁路、邮局、税务、银行等部门,因为那是铁饭碗,然后生儿育女,终了一生。当时,即便是当上职员,有了工作,也是“混”日子。人们在街上相遇,除了问“吃了吗”“哪儿去”,更多的是问“在哪里混”,现在听起来真是不可思议。
在清华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父亲没有详细地叙述过,但可以在他稀少的叙述和《清华园日记》里了解到一些情况。他选择了西洋文学这一专业,以一篇论述德国诗人荷尔德林(F. Hold-erlin)早期诗作的论文取得学士学位。父亲的日记里记载,他几乎每天都在读荷尔德林的诗。因此,父亲对荷尔德林感兴趣,甚至以此作学士论文也引起了我的兴趣。为此,我去查阅荷尔德林的资料,知道了他是一位著名的德国抒情诗人,生活于18至19世纪。他的早期诗歌受克洛卜施托克和席勒的影响,洋溢着革命热情,多以古典颂歌体的形式讴歌自由、和谐、友谊和大自然。但是他的价值却是在他去世一百多年后,也就是20世纪中叶,才被发现的,那正好是父亲在清华求学的时期。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当时的思想状况。父亲那时也许正梦想着成为一个诗人,恐怕也有一些革命热情,却没有投身革命的勇气和打算,否则,他应该接受胡乔木的建议加入共产党。至于做诗人,父亲好像没有明确说过。
新闻推荐
中国首个生态赋能型孵化器在济南诞生 韩都衣舍智汇蓝海孵化基地开园
资料片点击查看原图商报济南消息(记者张卓冉)昨日,由济南市政府和韩都衣舍电商集团联合打造的智汇蓝海互联网...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