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安全感,孩子会心如浮萍
家,作为爱的港湾,应该让家庭中的每个人感到安全;一个孩子,只有在家中有安全感,才能感到幸福,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才能从爱的浸润中生出自尊、自信和向上的力量。很遗憾的是,记者在农村采访中发现,很多孩子从小没有建立起安全感,不少父母在用自己的言行扭曲对孩子的爱。
“妈妈去挣钱
给你买好好”
“程程,在家好好听姥姥的话,妈妈去挣钱给你买好好了!”程程妈为了赶上最后一班回济南的车,不顾孩子的哭闹,朝汽车站走去。
“妈妈不要我了!妈妈不要我了!”程程望着妈妈的背影,倚着门框,喃喃自语。
程程妈在济南一家私营企业打工,每月工资两三千元钱,凭着婚前10多年的省吃俭用,在济南买了一个小房子,婚后,用程程爸的积蓄,在老家乡镇上又买了一套房子。现在,程程是住在自己家,而家里却没有爸爸妈妈,只有姥姥姥爷。程程五六个月的时候,妈妈给他断了奶,重新到济南打工,一两周回去看一趟孩子。慢慢地,孩子学说话了,会叫姥姥姥爷,就是不会叫“妈妈”,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将近两岁,甚至当妈妈回来时,他不但不学着喊“妈妈”,还不让妈妈接近搂抱。程程妈为此烦恼不已,干脆辞掉工作回家,专心陪孩子。怎么才能让孩子“认”自己呢?程程妈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买“好好”——也就是各种各样孩子喜欢吃的零食。慢慢地,程程面对妈妈,不再哭闹,也学会了喊“妈妈”。这让程程妈激动不已,同时又动了回济南打工的心。再次出门时,“孩子在家好好听姥姥的话,妈妈出去挣钱给你买好好!”这成了程程妈哄孩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记者点评:孩子喜欢吃好好,还是喜欢妈妈陪在自己身边?无疑,大多数会选后者。然而,很多像程程妈一样的父母,却认为小孩子啥都不懂,吃好喝好就行了,给他点吃的喝的就能哄得滴溜儿转。殊不知,仅仅满足了生存的需要,孩子不能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全的人;如果孩子不能在0-3岁建立起的安全感,会花费终生的力量去填补、找寻。那么,怎么才能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呢?陪伴!3岁前妈妈“充足的”陪伴。这种“充足的”陪伴,并不是说妈妈一天24小时寸步不离地和孩子在一起,而是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全身心地陪伴孩子。陪孩子说话,抱着孩子各处走走看看,孩子想玩什么,妈妈作为玩伴,陪孩子一起玩——总之一句话,这是专属于孩子和妈妈的时间,妈妈的眼中和心里,都只有孩子。有的妈妈,虽然和孩子在一个房间中,但不时打手机或者低头刷微信,或者只是自己有滋有味地看电视——这不叫“陪伴”!
有的父母或许会问,“妈妈陪着与姥姥姥爷比,有什么区别呢?反正婴儿又不懂事!”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因为出生前在妈妈子宫中生存了9个多月,与妈妈之间有一种天然的情感链接。他出生后,会自动找寻妈妈的声音和味道。如果找到了,他会产生安全感、可依赖感,对世界的信任感;如果找不到,则会产生被遗弃感。婴儿的这种找寻会一直持续到3岁前。如果3岁以后,妈妈才开始担当孩子的照顾人,则需要重新建立与孩子之间的情感链接。这一链接建立的过程,与孩子刚刚出生时比,会难得多。为此,记者建议年轻的妈妈:尽量自己带孩子,尽量在孩子3岁前多陪伴孩子!如果没准备好,如果做不到,最好不要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
“不听话,
妈妈就不要你了!”
不久前,记者在医院里看到这样一幕。
“别哭了!闭上嘴!”一位看来又怀孕了妈妈,用手指着三四岁的女儿狠狠地说,“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呢?再不听话,你妈妈真不要你了!”旁边一位20多岁的女子在帮腔。
在两个大人的“围攻”下,女孩撇着嘴,眼泪扑嗒扑嗒往下掉,脸上横一道竖一道泪痕——估计已经哭了很久。
仔细询问,原来是女孩儿到医院来看牙齿,上次从操作台上下来后就哭了很长时间,这次怎么也不上操作台。
记者点评:一个只有三四岁的女孩,当陌生人拿着钳子、镊子伸向她口中时,心中得有多大的恐惧!作为妈妈,本来应给她安全的怀抱、坚定的支持、温柔的抚慰,可是,这位妈妈却是恐吓、威胁!这让心处险滩的孩子,抓不到一根救命的稻草!孩子能哭出来,还是一种宣泄;如果真听话得“闭上嘴”,这种恐惧就会积存下来。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能被爱融化,就是万幸;如果得不到化解,继续发酵,则意味着更大的灾难!
“如果……妈妈就不要你了!”这实在是一句最愚蠢的话!这句话,生生地把自己从孩子心中推出去,让孩子无依无靠,让自己成为一个冷血、自私、可怕的妈妈!记者建议:作为妈妈——孩子最亲近的人,千万不要说这句话!遇到搞不定孩子的状况,蹲下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体会下孩子的情绪和感受,这样,你才会说出温暖的、符合妈妈身份的话。
农村大众报记者魏新美
新闻推荐
农行汶上支行贾力同志在挂职汶上团县委副书记期间,积极作为、扎实工作,在青年创业信贷扶持、金融知识宣传普及、金融服务环境改善以及基层团组织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