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高唐父子两代60余载接力守忠魂

农村大众报 2015-09-14 16:50 大字

位于高唐县琉璃寺镇徐庙村的烈士陵园,长眠着在1939年3月初琉璃寺遭遇战中英勇牺牲的48位抗日烈士。半个多世纪以来,烈士们能够安然长眠在徐庙这个小乡村,得益于一位对革命烈士充满崇敬之情的第一代守墓人张洪珠。

张洪珠,1932年生,1939年3月琉璃寺遭遇战中,当时还未满7岁的张洪珠亲眼目睹了八路军与日军展开的激烈战斗,中国军人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他幼小的心灵。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全国开始征集志愿军新兵,张洪珠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可是,当时未满18岁的他因年龄小并没有被选中。当部队出发后,张洪珠当兵的愿望愈发强烈,思来想去,他决定偷偷地跟在大部队后面,于是,他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行李就出发了。当他终于追上大部队的时候,因为离家已远,部队的负责人也就勉强收下了这个“小鬼”。就这样,张洪珠成了一名真正的抗美援朝战士。

抗美援朝结束后,作为复员军人的张洪珠被安排到原济南柴油机厂,这在当时看来可是一份美差事,可是才工作没几天的张洪珠总是心神不宁,因为这时他的思绪已经飘到了他日夜牵挂的家乡,他想到了那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在家乡的烈士们。

一次,张洪珠返乡时在烈士陵园看到一位烈士的亲属来纪念烈士哭成了泪人。“这些烈士们为国捐躯,长眠在此,如果没人守护,天长日久,他们或许将被遗忘。”于是,他向烈士亲属作出了自己的承诺:“你放心,今后我守护烈士墓地!”

就这样,刚刚20出头的小伙子用自己的青春与执著扛起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做起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守陵人。当时的墓地就像是一处废弃的荒地,连通往墓地的路都没有,48座坟上杂草丛生。刚刚回到家的张洪珠顾不得休息,便从家里带来了镰刀、铁锨,开始了对烈士陵园的整修。

虽然自家离陵园并不远,可张洪珠硬是坚持吃住在陵园,成家后,他又带领孩子们守墓。后来,张洪珠自己掏钱买树苗,带领着孩子们在陵园里植树。平日里,张洪珠除了给烈士扫墓,清除垃圾外,每逢清明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前,他一定要对陵园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扫,并且给烈士们烧些纸钱,以寄托哀思。

1990年,琉璃寺镇党委、政府多方筹集资金12万元,重新修建起了大门、院墙、值班室,张洪珠才从北面的一间小破屋里搬到新建的值班室。那时,陵园通不上电,张曰平就充当起电工给父亲接上电;没有水,他们就自打水井;没有工资,每月只有60块钱的补贴,可张洪珠老人全部都用在了陵园的修整上。

2013年年初,81岁的张洪珠老人在看守陵园近六十载后倒在了病床上,这一倒就再也没能起来。临走前,老人紧紧地握着儿子的手,虽然当时已经说不出话,可跟了父亲这么些年的张曰平,深深知道父亲的心愿。“您放心,烈士陵园由我来守!”张曰平坚定地说。办完父亲的丧事,张曰平便来到了陵园,继续当起了守陵人,成为徐庙烈士陵园的第二代守陵人。

2012年,在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高唐决定在原址重建烈士陵园,于2013年10月29日开馆并更名为琉璃寺战斗纪念馆。进入修葺一新的陵园工作后,张曰平更是干劲倍增,自己忙不过来,他就把妻子姜芹接过来把“家”安在这里。每天天一亮,他就和姜芹打扫面积达12.3亩的陵园,纪念馆展厅内一天最少打扫两次,从不间断。“先烈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立下丰功伟绩,我们永远不能忘了他们。我做的这点工作与先烈们为国捐躯比起来算点啥!”张曰平深情地说。

农村大众报通讯员赵永斌

王芳

新闻推荐

抗旱抗风抗逆天泰55傲立齐鲁大地

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东柴村天泰55成熟了还是青枝绿叶,活秆成熟天泰55的单果穗夏津县新盛店镇张大屯村张宝臣种植的天泰55(右)苗期抗旱状态。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刘王村许春辉5月28...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