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是否欢迎弟妹出生可作为一把尺子

农村大众报 2015-02-06 00:50 大字

□新闻实例解析

随着单独二孩政策的放开,一批符合条件的家庭已开始了孕育第二个生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本应充满欣喜的过程,却掺杂了诸多无奈甚至痛苦。正如案例中所说,家庭中的第一个孩子,也就是家中的老大,有的为阻挠弟妹的到来使尽浑身解数,有的甚至以跳楼自杀相威胁,有的……是不是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太“独”了,还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有问题?记者为此请教了山东聆听心灵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心理咨询师、济南历城二中特聘心理专家陈琳。

“老大是否欢迎弟妹的到来,可以作为一把尺子。”陈琳说,这把尺子可以用来衡量父母教育第一个孩子是否成功。这么说,虽然不够规范和恰切,但父母可以把孩子的态度作为自我觉察的开始。

反对父母

是因为爱的缺失

陈琳分析说,这两个案例表面看来,是这两个女孩太“独”,或者说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实际上反映出的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感,没有让孩子享受到充足的爱。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心灵内外平衡的角度来说,向外求是因为内心的不足。也就是说,孩子之所以不断地向父母提出这样那样的诸多要求,是因为内心爱的不足。她们从父母的言行中,不能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无条件的;对新生命的到来,她们没有安全感,充满恐惧,恐惧弟弟妹妹夺走自己本不丰裕的“爱”。形成这种意识,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孩子0-3岁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期,父母尤其是母亲,没有给予充足的陪伴,要么是把照顾的主要责任推给了祖父母或保姆,要么是陪伴孩子时身在曹营心在汉;二是爱孩子的方式不够科学,时常对孩子的提条件以“兑换”父母的爱,甚至以“不要你了”“不喜欢你了”等话威胁孩子。这些话虽然有时是玩笑,但对幼小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心理伤害——他认为父母爱他是有条件的。如果自己有一天不能满足父母的条件了,那么父母的爱就会不复存在。

“经常给孩子提条件、威胁孩子的父母,也会受到孩子的威胁。”陈琳说,案例中的两个女孩,一个不去辅导班,一个以逃学、跳楼来威胁父母,这些行为都是长期以来在家庭中耳濡目染,从父母身上习得的。

拿第一个孩子是否欢迎弟妹的出生这把尺子,来衡量案例中的两个家庭,显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不算成功。在这种条件下,如果父母能觉察自己,调整、改善自己的言行,积极地弥补对老大爱的缺失,那么再要生一个孩子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如果父母觉察不到自己的不足,生了第二个孩子,继续用原来的方式“爱”孩子,那么,会加剧家庭中的矛盾,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结局——老大心理出现问题,父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才到处“寻医找药”。“我在这几年的咨询中,遇到了不少这样的案例。”陈琳说。

对待孩子

贵在公平公正

第二个孩子出生后,为什么会加剧家庭中的矛盾呢?

“因为父母会不断地拿第二个孩子与第一个孩子比,对大孩批评指责会成为家常便饭。”陈琳说,这一方面会让大孩妒恨二孩,误以为二孩抢走了父母的爱;另一方面二孩会习得父母对大孩的不尊重、不公平,学会投机取巧、钻空子,以博取父母的欢心。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大孩会越来越没有安全感,越来越没有自信,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就会出现问题,至于出现逃学、玩游戏、打架、早恋等行为,也不罕见。

“父母最早发现的一般是孩子学习成绩下降。”陈琳说,成绩下降得一塌糊涂,父母才意识到孩子问题的严重性,才把关注的焦点重新回到大孩身上——这往往也是大孩想达到的目的。

为什么二孩出生后,父母总是会拿二孩与大孩比呢?这有一个习惯性的错误思想在作祟——在家庭中,大的应该“让”着小的,大的应该比小的做得更好。举例来说,两个孩子争玩具,父母会批评大孩“不懂事”;父母一天到晚陪着抱着二孩,大孩想给父母说说话,父母要么急急火火没空听,要么听也心不在焉。

“无论家中有几个孩子,父母都应该平等、公正地相待。”陈琳说,不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父母都应该给所有孩子同样的权利。这样,才能建立起孩子的家庭责任感,才能融洽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才能让整个家庭中的每个人向幸福、快乐的生活迈进。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如何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是一个典型的表现。有的父母,习惯于“大的要让着小的”;有的父母,喜欢做法官分清是非曲直;还有的父母,是各打五十大板……陈琳认为,父母处理孩子的冲突,最好是通过感情沟通,把孩子引导到“考虑对方的动机”这个层面上来。举例来说,兄弟两个人打起架来各不相让,爸爸(或妈妈)出面了。爸爸先让两个孩子分别坐在自己的腿上,让两人面对面,然后对老大说:“你是我的第一个儿子,享受着我给你的全部的爱,我爱你,你要爱护弟弟。”接着再对老二说:“你是我的第二个儿子,享受着我给你的全部的爱。我爱你,你要尊重哥哥。”爸爸用这种心平气和而又充满亲情的方式,先营造出爱的氛围,然后再让兄弟,说说自己为什么那么做,初衷是什么。“孩子无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表达权,享有爱与被爱的权利。”陈琳说,一般家庭成员彼此行动的动机是好的,只要是动机是好的,无论结果如何糟,亲人之间都要接受、谅解(当然,这不排除行动的一方承担其行为后果)。

营造氛围

迎接新生命到来

生一个孩子,还是两个孩子,是父母的权利。作为父母,难道再生一个孩子的话,还需要征得第一个孩子的同意吗?

“父母不用征得孩子同意,但需要提前给孩子沟通,根据孩子的反应做自我调整。”陈琳认为:是否要第二个孩子,父母先行商量取得一致意见后,可以随意给孩子聊,聊弟弟或妹妹会带来的快乐,聊弟弟或妹妹对父母、对哥哥的爱,聊父母对孩子的爱会永久不变保持完整;也可以让孩子说说,自己身边有哪些两个孩子的家庭,这些家庭怎么样。通过沟通,看孩子的反应,一般来说,孩子即使有抵触,过个三五天,也就能接受父母的决定了;如果像案例中的女孩这样反应强烈,父母一定要尽快做出调整,调整的重点不是想法设法让孩子改变想法接受弟弟妹妹到来,而是父母应该如何给孩子充足的爱,如何科学地爱孩子。这既可以向周围亲子关系和谐的父母求教,也可以求助于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

“同一个家庭,相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两个孩子更利于孩子健康成长。”陈琳说,在培养分享意识、合作意识、亲情意识、责任担当等方面,两个孩子的家庭有更大优势;同时,第二个孩子的出生,在牵扯了父母及祖辈精力的同时,也给第一个孩子空出了更大自主空间,扩大了其单独探索世界和生活的权利。所以,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父母能下决心要第二个孩子,是件让人敬佩的事情,总起来说,对第一个孩子,对整个家庭及社会,利大于弊。

“武汉的这个女孩,到成人后,一定会为自己现在的言行后悔。”陈琳说,“母亲虽然终止了妊娠,但心里还是会对女儿有怨气。”亲子关系恶化到这种地步,令人扼腕叹息。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所有父母来说,都需要及早觉察、调整。

农村大众报记者魏新美

新闻实例一

8岁女孩为阻止父母要二孩

拒去辅导班并绝食

近日长春市民杨女士一家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她和丈夫有一个8岁的女儿彤彤(化名),“单独二孩”的政策出来后,两人便想再要一个孩子。然而当夫妻俩和女儿说出他们的想法后,彤彤显得十分反感。为了阻止父母要第二个孩子,彤彤还以拒绝去辅导班和绝食等方式进行“抗争”。

新闻实例二

13岁女孩自杀逼父母放弃二胎

怀孕妈妈含泪同意

武汉44岁的肖女士和丈夫努力一年之后,终于如愿怀上二胎,但是13岁的女儿雯雯(化名)对此反应激烈,百般不愿意,相继以“逃学”、“离家出走”、“跳楼”相威胁。在女儿尝试用刀片割手腕后,怀孕13周零5天的肖女士不得不含泪到医院终止了妊娠。

新闻推荐

山东“组合拳”保障乡村医生收入

据新华社济南2月28日电记者从山东省财政厅获悉,山东省将打出建立老年乡村医生生活补助制度等“组合拳”,通过建立和完善多渠道补偿机制,保障乡村医生合理收入。乡村医生是服务基层群众...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