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山村里的318份爱

农村大众报 2014-12-26 00:53 大字

12月23日,天气晴冷。在郯城县泉源乡后段宅村,张贴在村中心街的8张大红纸格外耀眼醒目。它像一团火,温暖着小山村,更温暖着远在300多公里外的8岁少年郑少贤。

上午九点,村民们都急着往村中心街聚拢,边走边议论着:快去给少贤捐款去!在村中心街,捐款箱刚摆出不久,就围拢了不少乡亲,20元、50元、100元、200元、600元……乡亲们的慷慨解囊,感动着小少贤的爸爸郑金光,他不断地为乡亲们鞠躬。

8岁的少贤身患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严重时体内血细胞只有正常人的五分之一,目前由妈妈陪着正在济南治疗。爸爸郑金光说,孩子自从去年5月份得病以来,已经花了十二三万,几乎全是外债。医生说最好的治疗方法是骨髓移植,但这仍需一笔巨额医药费。得知小少贤家的情况,乡亲们又一次伸手援助之手。

63岁的郑兰真当时正在家里编筐,听到村广播里的捐款消息时,他放下手里的活儿,拿着600块钱就赶来了。当问他为什么捐这么多时,他说:“这是救命钱啊,咱能帮多少帮多少!”笔者了解到,郑兰真编筐一天八九个小时才赚30来块钱,他老伴在县城一家学校的食堂打工,一个月才1000多块钱。抱着孩子来捐款的郑大娘捐了100块钱说:“大人少吸一包烟、孩子少喝一包奶,大家伙都来帮,就有希望,谁家没有孩子啊!”有拄着拐棍的老大爷来捐款的,有路过的外村人来捐款的……

爸爸郑金光站在人群里格外醒目,一米八的个子才60多公斤。今年32岁的他,两鬓的头发白了很多,看着比同龄人苍老。自从孩子得病,他带着小少贤先后去了临沂、济南、烟台等地,光北京就去了三次。有的医院不许陪护,为了省钱,他晚上就找个纸箱睡在医院的走廊里。现在,郑金光在临沂河东区的一个肉联厂当搬运工,平均每个月能赚3000多块钱,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一个人要装60多吨。“再苦再累我不怕,不管用什么办法,我们绝不放弃孩子!”郑金光说。

在村民眼中,郑金光是个本分、孝顺的人。小时候,父亲过世,母亲改嫁,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前几年,继父去世时,还是他为老人送终。他还给少贤起了小名叫“孝严”,期望孩子贤德、孝顺。8岁的小少贤在村里更是人见人爱。据班主任老师张瑜介绍,少贤虽然身体不好经常请假,但是成绩一直没落下,期中考试,两门成绩都是90多分,在全班属于中上等。同学们得知少贤的情况后,自发为少贤捐款2000多元,全校16名老师共捐款1600元。

后段宅村有400户村民,种地和打零工是村民们的主要收入,很多村民平时靠在家里编柳筐补贴家用。郑金光了解乡亲们的情况,不忍心再向乡亲们伸手。今年8月份,少贤从济南出院后,病情加重,血细胞只有正常值的五分之一,他自己又想方设法贷款3万元给孩子治病。

“谢谢父老乡亲们!”10点多钟,捐款才一个多小时,看着墙上贴的5张写满捐款人的红纸,村书记郑继保在广播里向乡亲们表示感谢。一上午,广播里没有要求村民们去捐款,说得最多的是感谢。

“捐一块钱我们也不嫌少,这是大家的心意。我们全村都姓郑,就是一家人,少贤就是我们大家伙的孩子,我们能看着孩子这样不管么!”郑继保激动地说。12月22日,后段宅村召开全村党员会议,郑继保说起少贤家的情况,大家一致同意为小少贤募捐,当天在家的25名党员就捐款3200元。

400户的小山村,除了外出打工的、不在家的,共有318户村民捐款33000多元。当晚,爸爸郑金光就把乡亲们为孩子捐款的事告诉了妻子,夫妻俩除了感谢还是感谢。他们决心,一定带着乡亲们对孩子的爱,把孩子的病治好。

农村大众报通讯员杜娟娟

李梦琪

新闻推荐

子女入学与当地居民

农村大众报济南讯(记者刘真真)12月29日下午,在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侨办主任刘方会介绍了《山东省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条例》的相关情况。《条例》共35条,涉及归侨...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