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济宁的“月亮”照亮首都夜空

济南日报 2014-10-30 01:18 大字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时隔十五载,济宁原创精品剧再次唱响北京城《圣水河的月亮》在梅兰芳大剧院完美谢幕

■本报记者张昭晖

10月27日、28日,济南市历时3年精心打造的大型现代戏山东梆子《圣水河的月亮》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从剧情到表演,来自孔孟之乡的传统地方剧目全面征服了北京的专家和观众。时隔十五载,济宁原创精品剧再次唱响京城。《圣水河的月亮》进京展演是“山东梆子进北京———庆祝建国65周年山东梆子精品剧目展演”的一部分,旨在展示山东省近年来的艺术创作突出成果,扩大山东梆子品牌影响力。此次进京展演的共有《古城女人》、《圣水河的月亮》、《萧城太后》、《两狼山上》四台山东梆子优秀剧目。作为本次展演的压轴大戏,《圣水河的月亮》于27日、28日晚唱响京城,与北京戏迷见面。这也是时隔十五年后,济南市再次携剧进京演出。《圣水河的月亮》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农村的故事,主人公老耿是个留守妇女,过着简单的生活。后来,老耿的丈夫在外面有了新欢,经历婚变打击,老耿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她和村里的女人一起承包荒山,创出一番事业,此时,前夫却不幸落难,摔成瘫痪。危难关头,老耿不计前怨,提出主动照顾,最终帮助前夫恢复了记忆。2013年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该剧拿下代表戏剧界最高成就的“文华奖”。今年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豫剧节,该剧又获“优秀剧目奖”和“优秀表演奖”。

第三届豫剧节载誉归来后,主创团队又对该剧进行了进一步打磨,并对几处剧情进行了修改。这次展演结束后,根据专家评委提出的意见,《圣水河的月亮》还将继续得到升华,力求达到月更明、水更清。

观众反响

恰逢周一下班高峰,上座率仍不低北京观众对山东梆子戏充满新鲜感

27日傍晚,入秋的北京已能感觉到丝丝凉意,此时的梅兰芳大剧院门前,不少手持门票的观众准备进场。演出适逢周一,加之赶上北京的下班晚高峰,《圣水河的月亮》北京首秀的上座率多少会受到影响。但即便如此,能容纳1000人左右的剧场,还是涌进了500多名观众。

通常情况下,地方戏曲进京演出,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听惯了京腔国粹的戏迷,咋一听山东的梆子戏,更多的是图一种新鲜感。“前几天就听说这台戏了,今天一下班就赶过来了,连饭都没怎么吃。”对于这部外来戏,北京的观众倒是充满了兴趣。“以前没听过山东的戏,单听名字,感觉很有诗意,戏的内容也应该是比较唯美,让人充满想象的。”邓丽娟是湖南人,在北京生活了十多年,出于对山东文化的好奇,她约了几个同事一起来看演出。

山东人再次听到家乡戏心中有说不出的亲切感

晚上7点半,演出正式开始。之后的近两小时,每到精彩之处,现场就会响起热烈的掌声,然而,对另一种身份的观众而言,这两个小时则是一段寻根之旅。“在北京呆了这么多年,再次听到家乡戏,心里有种说不上来的亲切感。”今年69岁的杨秀华老家在菏泽,是一名退休教师。在演出过程中,老太太好几次跟着舞台上演员的唱腔边附和边打拍子。杨秀华告诉记者,她年轻时就热衷梆子戏,来到北京后,在现场看梆子戏演出还是头一回。

对于《圣水河的月亮》,老太太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无论唱腔、舞美,还是故事情节都非常好,有机会的话,希望还能再看一次,无论是回山东看,还是在北京看。”

戏外声音

“该剧是传统剧目振兴的表率”

27日晚的演出结束后,一些国家级的戏曲界专家应邀对《圣水河的月亮》北京首演进行了点评。在专家眼中,《圣水河的月亮》不仅有很强的艺术性,还能反映社会问题,在振兴传统剧目方面,更是真正起到了表率作用。

“每一次看,它都在进步”

“算上这次,这部戏我看了多个版本,每一次看,它都在进步。”评价这部戏时,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徐培成表示,这部已经囊获一切奖项的剧目又进行了如此大尺度修改,这种情况放眼全国都不多见。

作为一部原创现代戏,该剧取得的成就足够令人瞩目。在振兴传统剧目方面,《圣水河的月亮》真正起到了表率作用。

“形象塑造堪称同类翘楚”

“昨天看戏的时候,我前后两次流泪,倒不是因为剧中人物悲惨的经历,而是这个角色演绎得太完美了。”在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王蕴明看来,《圣水河的月亮》在当下全国戏曲舞台上完全有实力获评一流水准,在艺术形象塑造方面,人物情感梳理尤其到位(王蕴明特别提到了剧中主人公老耿),在同类作品中更是堪称翘楚。

“反映社会矛盾难能可贵”

“我觉得这部戏最难得之处是它不回避社会矛盾,反映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谈到对剧目的印象,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万素说。当下,农村留守妇女已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她们与丈夫两地分离,独自承担起家庭责任,在情感、生活方面都需要社会的关注。剧中老耿面对人生抉择,能够做到自立、宽容、勇于担当,为这一社会群体做出了好的典范。

采访手记

站得更高,才能走得更好

时隔十五载,济宁原创剧目再次唱响京城。这次演出,不仅提升了济宁文化的影响力,对于志在成为经典的《圣》剧,同样走出了关键的一步。

1999年,时值建国50年华诞,受文化部邀请,原济宁市豫剧团(山东梆子剧院前身)作品《孔尚任》代表山东省优秀剧目进京演出,为国庆献礼。该剧将中国知名戏剧家、济宁历史名人孔尚任首次搬上戏曲舞台,通过对其个人由得宠到失宠的人生写照,再现孔尚任的忧患意识和报国情怀。在第六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上,该剧荣获11项大奖,轰动省城。在北京的演出,也受到中央有关领导及专家的一致好评。

之后的15年,尽管没能再次登上京城的剧场院线,济南市仍然相继涌现出《桃花扇》、《微山湖》、《运河老店》等一批优秀传统剧目。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站上更高的高度,知名度也受到了局限。在“十艺节”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东梆子便遭遇了“鲁地以外无人知晓”的尴尬。“原先在省内展演,影响范围终究有限,来到北京演出,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济宁的梆子戏。”济宁市文广新局副调研员申华荣说。

一部戏,只有经久流传地唱下去,才能成为经典。在搏奖方面,《圣水河的月亮》已经圆满地完成历史使命,下一站便是向经典靠拢,实现这一目标,这部戏还要经过不断打磨,实现精益求精。今后,《圣水河的月亮》不仅会在大型文化展演中亮相,还将在惠民演出中登台。要让更多人了解并接受它,打造成济宁市一部招牌戏,让济宁人一代一代地唱下去。

演出现场

演出场地

新闻推荐

本报即日开通2210000问暖热线 您的供暖难题,我们时刻牵挂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盖鸣霆每个冬季,有关供暖的大小事总牵动着百姓的心。即日起,济宁晚报将启动“关注2014———2015供暖...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