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乘着“非遗”的翅膀飞翔

济南日报 2013-05-26 09:22 大字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刘静李朕葳通讯员樊云松

杂技,亦作“杂伎”。指柔术(软功)、车技、口技、顶碗、走钢丝、变戏法、舞狮子等技艺。现代杂技特指演员靠自己身体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难动作的表演性节目。杂技艺术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杂技在汉代称为“百戏”,隋唐时叫“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才称为杂技。

济宁市杂技团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1950年建立起来的,是济南市所有艺术团体中获奖最多、分量最重、最具影响力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是济宁文化走出国门,联系世界的重要窗口。2009年被山东省人事厅、文化厅授予“全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列入第三批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现已成为济南市文化蓬勃发展的一张形象名片。几年来,该团共荣获各种奖项多达100余个,其中国际金银铜奖6个,国家级金银铜奖6个,华东地区金银铜奖5个,山东省杂技金银铜奖及其他各种奖项40余个,足迹遍及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济宁赢得了荣誉。

济宁市杂技团团长孔涛是国家一级演员,也是杂技这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他出生在“中国民间杂技艺术之乡”———巨野县大义镇的孔楼村,“上至九十九,下自刚会走,村民耍杂技,人人有一手”是当时孔楼村的真实写照。正是在这种氛围里,11岁的孔涛也开始了他的别样童年。学成之后的他跟着各个杂技团天南地北的跑,跑了十多年之后,他想稳定下来,就通过了考试来到了济宁杂技团。从小小的配角到台柱子,再到领队,再到今天的团长,其中所受的苦也只有他自己清楚。

不说孔涛受了多少苦,先看看这些练功的孩子们。那日去杂技团采访,35度高温,虽然是上午九点多,但在简陋的练功场地里,已经有很多孩子们练习了至少一个小时。五六个六、七岁的孩子,在一遍又一遍的练习着爬杆,这个节目曾经在2004年在参加第六届“金狮奖”全国杂技大赛中荣获金奖,他们要想超越师哥们,必须要练习再练习。一遍一遍的爬杆,下来,爬上去,再下来,再爬上去……,他们有和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和耐心。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可能还在父母怀里撒娇,而他们却早早学会了自立甚至忍受孤独和枯燥。

也许,这些孩子,不懂得什么是“非遗”,他们只是简单的重复着动作,重复着这种生活,重复一日日的台上表演,台下练功的枯燥和寂寞。但正是这种重复,让“非遗”没有了良辰奈何老去的感叹,让“非遗”的光辉在他们身上闪耀。

童子功

绷紧

时尚青年

锅碗瓢盆交响曲

新闻推荐

猪肉价格微涨

市场调节是主因本报讯(记者孙丹青)昨日,记者从济宁畜牧网获悉,近期济南市生猪价格趋稳回升,截至5月22日,济南市毛猪的售价为6.5元/500克,去骨带皮猪...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