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退耕还林打造绿色经济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面小康社会“五大目标”,济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也作出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建设绿色生态济宁的决策部署。林业作为生态文明的建设主体,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成为各地加快转型升级、助推绿色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近年来,济南市连续实施林业建设系列工程,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长、城乡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29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8%,林业产值达到170亿元,但仍存在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生态敏感脆弱等问题。由于山区、丘陵、平原、河湖、湿地地形地貌齐全,发展现代林业具有较大潜力、空间和优势,今年济南市全面启动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活动,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建成无山不披绿、无水不映绿、无路不荫绿、无村不掩绿、无城不盈绿的绿色生态济宁。近日,记者跟随市林业局工作人员先后来到邹城、泗水、嘉祥、金乡、梁山、汶上等地,深入退耕还林工程区、经济林基地、高速公路绿色通道以及城区、城镇绿化建设现场进行了采访。
邹城:退耕还林绿山与富民并重
“这是苹果树苗,栽了半个多月了,有的已经发芽了。”4月1日上午,记者在邹城市峄山镇沈庄村退耕还林区采访时,遇到了正在“自家”田地里干活的王凤华。眼前这150亩农田说是王凤华自个儿的,其实是年初他通过土地流转从合作社承包来的。
据峄山镇林业站站长苑举立介绍,目前峄山镇已有承包大户20多家,土地承包面积从150亩到300亩不等,除了栽种苹果、核桃等经济树种外,他们还将开展草药、花生等林下种植,用于弥补果树初培期“无果可收”的尴尬,比如林下种植丹参,按照市场价每斤13元计算,一亩地便可带来3000至5000元不等的收益。为保证退耕还林生态富民的实效性,邹城市又与省果树研究所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实行“技术托管”。专家入户,靠在邹城市经济林基地建设一线,从整地挖卧龙沟、苗木选择到现场栽植、栽后管理,提供全程技术服务。通过王凤华这样的承包大户,建立一批精品园、样板园,不仅可以带动全市果园管理水平提升,而且果园形成规模后还可以发展采摘、观光,配合“峄山桃花节”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邹城三分之二属于山区丘陵薄地,村民多种植花生、地瓜等农作物,“一季的收入最多千把块钱”,今年峄山镇规划“退耕还林”5000亩,采取“山前苹果、山后核桃”的栽种模式,在坚持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多实行流转土地,通过成立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村集体进行统一经营、管理。
俗话说“一亩园赶三分田”,改变农业发展模式后,农民的纯收益可至少提高3倍,“种樱桃得多五六倍”。据介绍,今年沈庄村2000亩土地全部流转给合作社,每年给村民每亩地800元的补贴,然后按照营利收入的5%进行分红,如此许多无地可种的村民并不会闲着,“村民把土地承包出去,既能收租金,又能打工挣钱,还能分红”,苑举立告诉记者。一位正蹲坐在地头整理丹参苗的王大娘说,自从土地流转后,她便给一些承包大户打起了工,栽种丹参苗一天可以挣到四五十块钱。
泗水:擦亮林果名牌经济林里“捞金”
泗水县境内低山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是济宁市唯一的纯山区县。近年来,泗水立足经济林基地建设,培树了圣天香黄金梨、贵玲核桃、泗张有机大桃以及圣丰香椿芽等名优品牌,并且借助“桃花节”的影响力,推进经济林产业优化升级。
记者在泗张镇红顶山经济林基地看到,成片的丘陵山地上已经栽植上桃树苗,在兴林的同时也给农民增收带来活力。据介绍,泗张镇以“圣地桃花源”为品牌,以生态旅游为载体,今年将在红顶山流域发展5000亩优质大桃、桃基地,打造泗水经济林精品工程,辐射带动全县经济林产业发展。此外,将在济河街道、金庄镇在芦城河流域建设5000亩精品果园,泉林镇青龙山核桃基地、柘沟镇魏南核桃基地等,新规划发展面积也都在2000亩以上。
泗水县林业局副局长张继坤表示,通过成功创建“中国核桃之乡”的机遇,泗水将继续强力推进核桃、桃、苹果、黄金梨等为主打品种的九大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和以杨树为主的用材林基地建设,今年春天计划发展经济林2.83万亩、用材林0.69万亩。并通过扶持林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比如星村镇南陈黄金梨合作社、高峪镇尧山苹果合作社、苗馆镇石龙岗核桃合作社,促进当地林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张继坤同时表示,虽然经济林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果品属于生产原料,如何更好地发展产业经营模式,让村民在经济林里“捞金”还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闻推荐
本报讯(见习记者曹俐)4月13日,一年一度的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笔试将开考,今年济南市有32522名考生参考争夺678个岗位。昨日,记者从济宁市人事考试中心获悉,全市共设市直、邹城...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