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70后、80后的你 “被晚婚”了吗?

济南日报 2013-03-14 10:19 大字

点击查看原图■记者孙丹青

2013年,1990年出生的女孩子23岁了,到了国家规定的晚婚年龄,“90后都晚婚了”,这让一些至今仍奋战在婚恋路上的70后、80后“无言以对”、“情难以堪”。

近日,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2012年济宁市区有6000多对新人登记领结婚证,初婚者平均年龄在25周岁左右,与北京、上海、南京等一线城市相比,济南市初婚者的均龄远低于30岁大关,但也“擦边”迈入晚婚时代。因经济和观念的双重压力,很多70后、80后都在考虑“先立业后成家”,奋斗着、等待着、盼望着,不经意间沦为“被晚婚”一族。

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张英魁表示,造成当前晚婚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是整个社会发展,由原有稳定型的生存状态,转向了一种流动性、竞争性的生存状态,在这种变化的生存状态中,“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在情感上以及自身的人生定位上,都处于一种适用期”。由于在价值观中没有很好形成一种对稳定的婚姻、家庭与情感的认知,“内心中没有一种稳定的心态”,只能被社会环境以及社会价值观左右。

“我剩故我在”

女博士忙学业无暇愁嫁人

小郭,27岁,北京语言大学在读女博士。都说女博士是“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小郭却不这样想,尽管国家规定大学阶段便可结婚,小郭也不想“赶这种时髦”,因为她坚信“我剩故我在”,为了拿到博士学位,进入高校工作,她认为30岁以后结婚也不算晚。

小郭告诉记者,她在高中时学习成绩很好,当年准备报考北京大学,但是高考发挥失常,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北方一所二本院校。小郭说,大学四年,她在拼命学习准备考研,考研成功后依然拼命学习,三年后被博导录取,虽然学业上做得“风生水起”,但在个人情感上,小郭却被折磨得“遍体鳞伤”,她选择不婚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你看考博是我的目标,那我就选择认真考试,”小郭说,她现在一点都不急,顺其自然,专注地去做一件事就行。

小郭告诉记者,高中时期的那段恋情至今令她刻骨铭心,她用7年的时间维系的这段感情最终也没能有结果,读研时与地质大学一位博士男谈恋爱,最后也“无疾而终”,爱情里的两次失败经历也让她没有心力再谈感情,“我现在就想进入大学当老师,为了这个目标,我会继续拼命读书”,爱情诚可贵,理想价更高,也许寒窗苦读换来的丰硕成果,能让她在“无爱”的日子里找到一些安慰。

“连自己都养不起,拿什么养家”

大龄剩男屡遭“催婚”迈步走上相亲路

今年28岁的小闵,大学毕业5年,由于一直坚持追求新闻梦,小闵先后辞掉了3份令人羡慕的好工作,现在济宁某报社上班,虽然投身到自己喜欢的新闻行业,但小闵脸上却不见当初的兴奋劲,因为他发现现在的这份工作,并不能为自己提供一份很好的生活保障,“如果我连自己都养不起,以后怎么去维持两个人的生活”,“买房、买车、装修、养孩子,哪个不是用钱的主”。

按照当前的收入水平,要在这个城市扎根非常困难,小闵感觉自己“只是这座城市的过客而已”,“随时可能换另一份工作”,所以也始终没有成家立业的打算。小闵说他现在就时常幻想,将来孩子结婚伸手管他要钱的情景,“想想就很恐怖”。

相对于其他同事,小闵已是“大龄剩男”,虽然年纪不小了,但在爱情里他还是只“菜鸟”,人生仅有的一次恋爱经历,也在毕业前成功化为“革命友谊”。小闵说自己并不着急找对象,“无所谓”,主要是父母、亲戚、朋友的“催婚轰炸”,让他有些承受不起,这才不得以走上结婚的“终南捷径”———相亲。然而经历几次相亲后,小闵感觉“像演戏”,需要不停地揣摩对方的心理,“我试着出招,她接招,感觉非常累,累了也就算了”。

小闵说自己并不完全属于“被晚婚”一族,“没有结婚的欲望”,“没有遇到对的那个人”,“现在的生活状态与理想的结婚状态不一样”,尽管如此,对未来小闵还算乐观“不怀希望也不绝望,慢慢来”,“说不定哪天就能遇到对的那个人”。

“房子啊房子,如果没有你……”

异地恋纠结无房欲延婚期

在西安一所高校读书的小黄,2011年毕业后顺利进入济宁一家传媒公司,为将来结婚考虑,男朋友小张也随她回到家乡,在临近济宁的一座县级市里工作。

大学里的恋爱,单纯、真挚而美好,为了守住这份感情,工作繁忙的小黄,不上夜班的时候,常常独自一人乘坐班车,来到男友所在的城市,虽然每次相见时间不长,但小黄却从没有半句怨言,轻轻地说句“我想你”,或着望着对方傻呵呵地微笑,就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她始终认为只要两个人的心在一起,“两城生活”、“异地恋”都不是问题。

去年11月份,两人拍了婚纱照,计划着今年五一结婚。然而随着婚期日益临近,小黄心里却打起了退堂鼓,她说是房子的问题,因为经济能力有限,市区6000元每平米的房价让两人望而却步。为了宽女友的心,小张几乎每天都做小黄的工作,他说其实自己压力也很大,希望结婚以后慢慢解决房子问题,但是已经在济宁租房生活近两年的小黄,却特别渴望能有个属于自己的家,对她而言这个城市如此陌生,“总感觉自己是个无根的漂泊者”。想到房子问题,小黄的心情愈加不畅,“没有房子,什么时候结婚真不好说”。

缺少对婚姻、家庭的认知“心态不稳”催生“晚婚族”

我国《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方不得早于22周岁,女方不得早于20周岁。而现行的“晚婚规定”是男年满25周岁、女年满23周岁的初婚,即为晚婚。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张英魁认为,造成当前晚婚现象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整个社会发展由原有稳定型的生存状态,转向了一种流动性、竞争性的生存状态,在这种变化的生存状态中,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在情感上以及自身的人生定位上,都处于一种适用期。由于没有很好形成一种对稳定的婚姻、家庭与情感的认知,“内心中没有一种稳定的心态”,只能被社会环境以及社会价值观左右。

张教授表示,现实中大家通过努力奋斗,为今后的婚姻幸福打好物质基础这种观念,本身就是对未来自我生存状态的一种担忧,情感与物质保障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以前是分离的,情感可以脱离物质,或者说物质是对情感的一种损害,“今天的青年一代基本上持有物质与情感二者是正相关的关系,再也不会认为物质是情感的伤害,而认为物质是情感的保证。这种观念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导致了晚婚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是对情感独立价值的一种远离”。

晚婚是个人自由选择

将产生育儿与养老双重压力

如何定义和定位晚婚,张教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现在的晚婚与以前的晚婚意义不同,现在的晚婚可能仅仅是指晚结婚,原来的晚婚,是指很晚步入男女之间的感情生活。现在婚姻形式和感情生活是分开的,意思是,没结婚,其实并不缺乏感情生活,所以说,“晚婚对很多人来说,只是婚姻的形式完成拖后了”。

在张教授看到,晚婚是一种自我选择,“当年我们在婚姻法上规定晚婚,是一种行政性晚婚,现在是一种社会性晚婚,是由社会结构造成的,这是一种自主选择的行为”。一个社会越发展,人们在社会中的选择机会和可能就越自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会逐渐摆脱社会结构对婚姻选择的束缚,那么早结婚和晚结婚,必然就是个人自由的选择。

虽然晚婚是个人选择,但长期存在对社会发展会产生不良影响,对此张教授表示出担忧,他说一个社会人人晚婚会影响到人口结构,会产生养育孩子和养老的双重压力,现在社会中乡村的早婚和城市的晚婚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这说明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在主导着人们的婚姻行为。

本报2012年春季相亲会现场

新闻推荐

2013年学术会议召开

济宁市医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济宁市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本报记者盖鸣霆通讯员辛全秋乔萌3月15日,济宁市医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济宁市...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