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戏迷与京剧
□侯波
多少年来,京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戏迷,从而被誉为“国粹”。我们济南的戏迷也像全国各地的京剧爱好者一样,已经形成了一支为数不少的戏迷群体。他们听戏、懂戏,“生、旦、净、丑”“唱、念、做、打”,无一不晓;从梅兰芳到马连良,各路流派更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无不流露着对京剧艺术的挚爱。如果说如今流行歌迷、影迷、球迷等现代时尚,那么戏迷早在上个世纪初就已经风靡中国了。
说起济南的戏迷,自解放前后大致可分为三个阶层群体。以当时商埠的北洋大戏院名家名票为基本演出场所的有闲阶层戏迷圈;以大观园商场原大众剧场孟氏姐妹为班底,长年坚持演出连台本戏为固定场所的职业阶层戏迷圈;另外还有当时老城东部海晏门戏棚和东门桥戏棚草台搭班的友联剧社平民阶层戏迷圈。前两个阶层戏迷圈,人数比较稳定,戏迷水平上乘,但群体松散,极少聚众学唱,而第三类平民阶层戏迷圈,群体意识强,或街头巷尾,或桥头河畔,京腔京韵声声入耳,显示着极强的生命力。
笔者少年时代家住在东门桥与海晏门之间,两处戏棚成为当时我们小伙伴晚间娱乐的主要场所,大家想方设法逃票入场,尽情享受京剧艺术五彩斑斓的世界。可以说少时的我基本是在京戏的锣鼓声中长大的,影响之深,至今历历在目。济南解放初期,海晏门戏棚和东门桥戏棚是由友联剧社一些京剧票友联合创办的,他们邀请全国各地的京剧戏班到济南巡回演出。记得当时像杨宝森、杨慧珠的杨家戏班,小王虎臣,华达以及后来基本定居济南的双燕翔、双燕秋等双家戏班,一年四季不间断演出,戏票低廉,周围居民几乎天天有戏看。尤其是以梅派著称的华侨艺人华达的到来,男饰女装,扮相俊俏,身段飘逸,唱腔优美,他饰演的《红娘》、《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剧目,场场爆满,曾引起轰动,成为当时海晏门戏棚广大戏迷的崇拜者,追逐者。戏散后每每有一些年轻戏迷跟在华达乘坐的包车后面,不停地喊叫。据传当时一些女戏迷,睡梦中都在呼喊华达的名字,戏迷的疯狂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1956年公私合营以后,一些草台戏班被政府文化部门收编为正式剧团,海晏门和东门桥两处戏棚,最终在广大戏迷的依依不舍中消失了。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电视剧的冲击导致剧场戏曲的不景气,人们只能在屏幕上看到京剧(当然也包括众多的地方戏)的零星片段。然而一些怀旧老戏迷至今还痴痴地谈论着过去那些难忘的时光,他们几乎天天聚集在千佛山下、趵突泉边、大明湖畔或护城河岸的花间柳荫下,手操胡琴哼唱着京剧的韵律,他们对京剧还有如此的珍爱,让人颇有几分感触。我想这就是我们济南的戏迷。
新闻推荐
她曾是清洁工,退休后重拾儿时音乐梦,如今在社区教老人唱歌春元里有位“小提琴奶奶”
作者:张勇摄小提琴已经融入到刘爱东(右)的生命中 记者张勇 摄9岁学琴,16岁进入济南市京剧团拉小提琴,32岁改行当清洁工,48岁重拾音乐梦……今年59岁的刘爱东是杆石桥街道春元里社区出了名的...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