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记者专访在东风航天城从事机械维修的73岁济南人孔继明“老济南”维修发射架35年

济南时报 2011-09-29 16:54 大字

作者:魏巍发自东风航天城

□本报特派记者 魏巍 发自东风航天城

73岁的孔继明说起家乡济南滔滔不绝 魏巍摄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建设,离不开不少济南人的辛勤汗水。28日,记者在东风航天城采访了73岁的孔继明,他出生于济南的岔路街,在东风航天城从事机械维修,从1964年到1999年一干就是35年。【忆济南】仁爱小学上学,仁丰纱厂当学徒

听说济南老家的媒体过来了,孔继明爽快地答应了记者的采访要求。和孔继明握手时,记者感到那双手大而有力,上面布满了茧子。在外40多年,孔继明说话已经很少有济南口音,偶尔说的一两个词,还能听出济南话的音调。

孔继明说,他的父亲是邹城人,上世纪30年代来到济南,在济南车站推着“二把手”干搬运工,“当时岔路街附近还是济南的贫民窟,那儿有个济丰窑厂,好像还有个玉顺窑厂,他就在那儿拣砖头,盖了几间房子,那儿就是我的家。”

1938年,孔继明出生了,之后在当时经八路上的仁爱小学上了4年学,拿到了初中文凭。1954年,他进入仁丰纱厂当学徒,跟着几个大师傅学习机械维修。1957年,他又被调到枣庄的矿区工作了6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设初期,苏联专家需要一些工人来搞修理,从北京去了一批,从兰州去了一批,后来人不够,又从山东选了一批。咱会维修,当时是6级钳工,1964年,我和十多个人,就坐上了去兰州的火车。”

【说工作】维修东方红发射塔架,一干就是三个月

孔继明后来通过军列到了东风场区。虽说是在茫茫戈壁,“风吹石头跑”,但东风场区却是当地条件较好的地方,“这儿原来是额济纳旗牧场,有树,而且整个国家支持这一个地方、几万人,条件也不算差。”

来到东风场区,孔继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维修东风二号导弹托架。之后,东方红发射塔架投入使用,他开始专门从事发射塔加注设备、吊装设备的维修。“东方红卫星发射时,我在那里一住就是3个月,天天爬上爬下。现在的发射塔架都是全自动的,那时所有的阀门都需要工人来操作。”

就这样,孔继明1999年退休,维修塔架的工作一干就是35年。“我一直没入伍,退休时是高级技师,还得了‘献身国防事业纪念章\’。”

尽管如此,每次有重大发射任务,场区还是会打电话把他叫过去,“2006年10月12日神六发射,加注燃料的时候我就去了,不过现在自动化程度高了,不用爬塔架了。”

【谈未来】在甸柳买了房子,将落叶归根

自从1964年离开济南,孔继明大约每4年回来一次。由于儿子、小女儿都在东风航天城工作,孔继明目前也留在航天城。“他们都在济南买了房子,我2004年左右也在甸柳买了房子。孩子转业以后,我肯定会回济南养老。”

尽管在外多年,孔继明很惦记家乡的变化。当记者把大明湖东扩了、护城河通航了、西圩子壕也实现雨污分流了等消息告诉他时,老人笑着说:“下次回去,一定让那些老伙计带我到处看看!”

西出阳关有故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在东风航天城,我却丝毫没有感到孤单,因为“关外故人多”。

在东风航天城哨卡,卫兵查验记者的身份证,一看是来自山东,随口说“山东人?基地里山东人很多的。”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山东有缘。基地的第一任司令员孙继先将军是山东曹县人,是他率领17勇士强渡大渡河,又是他带领将士们扎根茫茫戈壁,为我国航天事业打下根基。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我特意到孙将军的墓前,深深鞠躬。

在东风航天城,山东籍的军人特别多,据说路上每七八人中就有一人是山东的,现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的崔吉俊将军就是山东无棣人。这里的济南人也不少,1979年咱济南有一批战士来到航天城,现在大多数已经转业了。据我所知,现在在“天宫一号”发射中担任重要岗位、这些天日夜吃住在发射场的,就有济南人。

生活中的东风航天城也充满了浓浓的山东元素。在06生活区,有一家专卖山东杂粮煎饼的店。店主昝文涛专门从山东老乡处学了这个手艺,他说,来吃杂粮煎饼的山东军人特别多,周末时一天能卖100个杂粮煎饼。一旁卖调味品的程女士,来自菏泽成武。

此次我一到东风航天城,同样受到了山东老乡的热情接待。他们拿出了山东的五岳独尊酒,推杯换盏中,耳边萦绕着浓浓的乡音,在遥远的航天城里,我仿佛回到了家…… (本报特派记者 魏巍)

新闻推荐

北路:资源重地,气象万千

北路大军 由于历史原因和受黄河的影响,济南北部一直以来相对其他区域发展缓慢,但近年来利好不断传来,小清河改造、北湖片区的规划都给北部带来新的增长点。济南大规划的改变,“北待”变成了“...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