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国:从东夷盟主到周室国戚
□本报记者张九龙
山东自古被称为齐鲁大地,但齐鲁两国都仅仅是西周初年才被分封的,显然在此之前的夏商两代,这里还曾经活跃着不少其他的主人。在商代,齐地几乎一直是逄国的地盘。逄国名气不大,却和夏商周三朝的最高统治者保持着特殊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王朝的命运。
雄踞齐地
曾是东夷部落盟主
逄国的第一代国君叫逄伯陵,是炎帝的后代,虽然是商朝初年才正式受封,但逄氏一族早就是这里的实际控制者。别看今天很少有人听过逄国的名字,可在当时的山东地区,它绝对算大国、强国。逄国的领地包括现在的山东青州、寿光、临朐等地,此外,临淄、周村、张店等地也广泛流传着逄国的传说,几乎囊括了齐地的核心区域,可见其势力之盛。
逄国的昌盛并非偶然。作为土生土长的氏族部落,逄伯陵的先祖可以追溯到逄蒙。逄蒙是后羿的徒弟,史上留名的共有两位羿,咱们说的这位后羿是夏朝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虽然没有另一位大羿弯弓射日的本领,但也以擅长射箭扬名天下。
当时,夏王朝对地方的统治是比较薄弱的,而东夷部落的力量却很强大,雄踞一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位后羿活跃在夏朝的政治舞台上,一度以武力推翻了荒淫的夏王太康,掌握了夏王朝的大权。后来因为内部权力斗争,后羿最终被杀,据说他正是死在了逄蒙之手。
因此,逄蒙在夏朝的地位很特殊。一方面,后羿死后,他手握重兵,成为东夷部落的实际控制者,人人都得敬他三分;另一方面,站在朝廷正统的角度来说,他无疑是替国家铲除奸佞、匡扶正义的大英雄。夏王复国后,显然要对他和他的族人大加表彰,委以重任。
原本就是土霸王,又借着和中央王朝千丝万缕的关系,逄蒙后裔在山东地区的根基越扎越深,引得周边的一些部族相继依附和归顺,逄氏逐渐成为夏朝后期的东夷部落盟主,形成一支举足轻重的地方力量。
部族的事业传到逄伯陵这代已经是夏朝末年,面对各地揭竿而起、反抗夏桀暴政的紧张局势,逄伯陵做出了顺应大势的决定,果断倒戈,支持商人。在汤灭夏桀时,逄伯陵以盟主的威信带领东夷各部落,在对桀的战争中立了很大功劳。有鉴于此,商汤灭夏后,承认了逄伯陵的合法地位,正式把逄地分封给他,组建了逄国。有了名分之后,逄国得以延续自夏和夏之前的东夷部落盟主地位,替商王守好东大门。
逄山止戈
甥孝舅忠名传千古
逄伯陵和逄国作为齐国领土的前任主人,也给齐文化的形成做出了不少贡献。如今在齐文化发源地的淄水、潍水、汶水及洋水流经区域内,还流传着逄伯陵的不少传说,他被百姓供奉为神仙,世代受香火供奉。
除了开国有功外,逄伯陵尤以忠孝闻名。中国传统文化有种人伦道德叫“外甥不打舅”,最初发端于商朝,此后世代延续,到唐朝甚至被写入了法律。在民间,舅舅在家族中地位特殊,往往是评断家务事的判官和主持人,并有“外甥打舅——不是人”“外甥打舅——情理难容”等歇后语。
而“外甥不打舅”的规矩据说就是从逄伯陵开始的。相传商朝有员大将叫杨骥,戎马疆场,屡建战功,受到朝廷的嘉奖。但是他恃功骄横,对朝廷的奖励不满,竟然率兵进驻青州境内的逄山,准备谋反。于是,足智多谋的商王派逄伯陵前去劝降叛军,逄伯陵正是杨骥的舅舅。
这杨骥虽敢造皇帝的反,却孝顺得很,听说娘舅来了,不免动了心思。他既不愿落个不孝之名,又不愿将义军拱手送给朝廷,颇为矛盾。杨骥深知,继续坚守逄山必然与舅舅同归于尽,不孝之名难脱。他急中生智,将山上的羊全部吊起,羊下面放上战鼓,羊因吊起挣扎,羊蹄不停地蹬在鼓上,发出鼓声。他又将饿马拴在槽边,把马蹄放在槽里,饿坏了的战马不停地刨着槽子,发出巨大的声响,这就是“悬羊击鼓”和“饿马刨槽”。一出空城计布置完后,杨王率义军从逄山西侧转移了出去,不告而别,从此放马归山,归隐山林,过起了平民生活。
逄伯陵听到山上击鼓阵阵、马蹄连连,一直以为外甥仍在山上。等到山上没有了声息,感觉不对,连忙带领士卒们上去,映入眼帘的却只有几只累死的羊和几匹躺下的马,哪里还有外甥的踪影。想到自己一生忠君爱国,到头来却见不到外甥,完不成商王交给的招安外甥的任务,倍感羞愧。他仰天长叹,毅然跳崖自杀,以谢王恩。
逄伯陵以身殉国的消息传到商都,逄伯陵杀身成仁忠心报国的壮举感动群臣,商王封逄伯陵为逄山山神,并下令在逄山上修建庙宇以示纪念。后来每到春天,当地官员都会专程前往逄山庙祭祀,平日里,老百姓也会前去祭奠。从此,外甥不打舅的传说也就流传了下来。
西迁济阳
联姻周王乐享富足
到商朝末年,薄姑国崛起,逄国被迫西迁,搬到了济阳。不久,武王伐纣,重新分封天下,逄国的故土又从薄姑国倒到了齐国手中。此后逄国的状况,传世文献中没有记载,许多人认为逄国早已不复存在,但是一次考古发现却改变了这种看法。
早在1957年文物普查时,考古工作人员就在济阳县曲堤镇刘台子村西约200米处发现了一处西周墓地,不过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对这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令人惊喜的是,四座西周墓葬出土了大量铜、陶、玉、石、骨和蚌器。墓地共出土了33件青铜器,其中有14件带有铭文的青铜器,经过对铭文的解读,人们发现这里是一处周昭王、周穆王时期的逄国贵族遗址。
西周初年,山东地区并不太平。武王病逝时成王还是个孩子,东方的殷商遗民联合地方割据势力发动叛乱,想要推翻周朝的统治。分封齐地的姜太公一马当先率兵平叛,用三年的时间稳定了局势。为此,周成王命太公“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棱,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在平乱过程中,齐国的领土不断扩大,大体包括今山东境内的黄河、胶济铁路和莱州湾三者之间的地方,其中的小国被一一消灭,而拥护周王朝的逄国却幸运留存了下来。
刘台子遗址中,一件“王姜作龏姒宝尊彝”鼎格外引人注目。从铭文可以判断,这件文物是周昭王女儿龏姒的陪嫁之物,而她的夫君正是逄国国君,可见逄国和周王室有着联姻关系,并一直保持着密切往来。按照惯例,逄国国君也在周王室中担任着要职。
考古工作人员分析,刘台子遗址地势较高,周边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是适合古人生活的好地方,逄国后裔很有可能就长期定居于此。从出土文物来看,实用陶器以及陶制品串饰普遍存在,证明当时制陶业非常发达,而海贝、绿松石、青铜器、玉器的发现也足以证明,当时逄国的贵族生活比较富足,虽然风光不再,但是逄国的国力仍不容小觑。
新闻推荐
阳光教育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孙耿镇中学多举措打造“阳光校园”
课间同学们齐跳健美操。本报记者梁越摄近年来,孙耿镇中学一直坚持“一米阳光,无限芬芳”为办学理念,打造阳光校园,彰显教育特色。如今,阳光校园生机盎然,阳光教师为人师表,阳光课堂绩效突出,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