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刘海川”村,因富商刘海川而得名做官不做官,问问刘海川

济南时报 2012-11-15 00:08 大字

□本报记者 韩璐莹刘海川村门牌记者韩璐莹 摄

济阳县孙耿镇有个“刘海川”村。这个村不靠海不靠山,咋起了“海川”这个名字?“刘海川”村到底如何发展而来。11月12日,记者来到村里,听86岁的刘孟福讲述了村名的来历。

刘海川是村里的名人,在京城经商

12日,记者来到“刘海川”村,村口有几位老人在晒太阳聊天,当记者问起村名为什么叫“刘海川”时,他们好像不太明白,直说“一直就叫‘刘海川\’,他是我们村的人”。

从他们的回答里,记者明白了原来村名是由一个人名得来的。但为什么用这个人的名字呢?他是大官?他是大富商?还是其他原因?带着疑问,村民刘孟德热情地带着记者找到了村里年纪最大的刘孟福,据说他最清楚里面的原因。

说起“刘海川”,刘孟福老人感叹,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说着他坐下来,点了支烟慢慢地聊起来。

据传,“刘海川”村最先不叫这个名,清朝初年,因为该村以袁姓居民为主,所以取名“袁家桥”村。后来,村里有个名叫刘海川的少年去了京城,在那里扛着板子卖布,渐渐地生意越做越大,名声也越来越响。

与刘海川同时代的还有一个孙耿人在京城,那就是艾元徵,他在朝廷做刑部尚书。当时从济阳来京城考官的人都会拜访艾元徵,想请他帮忙谋个官职。但是,艾元徵告诉他们,谋官位需要花钱,如果没钱的话就去找孙耿老乡刘海川帮忙。因此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做官不做官,问问刘海川”。

刘海川也非常照顾老乡,总是倾囊相助,有求必应。当这些人问刘海川是哪个村的,刘海川总是回答“他是刘海川”。渐渐地,人们都以为他是从“刘海川”村出来的。后来,“袁家桥”村村民知道后,遂将村名改为“刘海川”。

现在村里人大都以种地为生

今年62岁的刘孟德告诉记者,“文革”以前,他家有个族谱,每到过年,都会挂在大厅里供家人祭拜。那上面就有“刘海川”,他是第三世祖,如果还有那个族谱的话,现在应该是续到第18世了。

刘孟德老人介绍,在“文革”时期,还有人来村里找刘海川的坟墓,结果空手而归。到现在,村里没有人知道刘海川葬在哪里。

刘孟福告诉记者,当年刘海川可是京城的大户啊,靠卖布发了家。当记者问起,现在村子里还有人在外面做大生意吗,刘孟福和刘孟德都感叹,没有了,现在村里人大都靠种庄稼、养猪牛为生,还有一部分人在外面打工,没有谁把事业做得像刘海川那么大。他们都盼望村里能出个能人,像刘海川一样给村里带来福音。

新闻推荐

三胞胎中的老三王雅惠病情复杂,无法享受治疗政策治好老三的病,要花十几万

作者:韩璐莹□本报记者 韩璐莹本以为老三能享受到免费治疗先心病的优惠政策,本以为老三能享受到大病救助的优惠政策,但是因为她病情复杂,手术花费太多,医院称老三无法享受免费治疗政策。要想...

济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