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庙廊庑”有孝子,为母守坟整3年

济南时报 2012-10-09 14:49 大字

作者:韩璐莹

□见习记者 韩璐莹

初次听到村名“庙廊庑”,很多人摸不着头脑,这仨字啥意思?这个村又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渊源呢?带着疑问,记者来到庙廊庑村一探究竟。

村里有孝子,在京做郎务

来到“庙廊庑村”,一提到这个村名的来历,几位在树下打扑克的老人很兴奋地告诉记者,村名的来历可复杂了,中间改了好几次。有人说最初是以一个孝子的官称命名,也有人说以前村里有很多庙,所以叫“庙廊庑”。几个老人说法不一,他们推荐记者去问一位名叫王庆文的村民,据他们了解,王庆文最熟悉村里的历史。

见到王庆文,66岁的他拍着胸脯告诉记者,要讲村名的来历,他最有资格了。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他的爷爷就曾经给他讲过。据传,“庙廊庑”原名“范家村”,隋朝年间,村里有位名叫范领轩的人在京城做官,此人极为孝顺。后来收到家书得知母亲病重,范领轩不顾路途遥远赶回家,但为时已晚,母亲已病故三日,为表孝心他决定为母亲守坟三年。范领轩将母亲厚葬后,他在坟墓后面建起一间小土屋作为栖身之地。

得知范领轩如此孝顺,皇帝封他为“孝郎官”,而范领轩做的是副官,在当时副官统称“务”,因此“范家村”村民也跟着把村名换成了“孝郎务”。王庆文告诉记者,当时的“孝郎务”相当于现在的德州市委副书记。到了明朝年间,村民根据“孝郎务”的谐音,把村名改为“小郎务”。

后来,范领轩去世后,他的后人在“小郎务”村给他建了一个范家坟。

村里庙多,清朝书生改村名为“庙廊务”

最初,“小郎务”村是由4条街组成的,东街、南街、西街和北街,如今村子仍然保存着这个布局。王庆文告诉记者,明朝年间,村里在4条街上建了6座庙宇供村民祭拜先人。在东街上修建了真武庙和关爷庙;在南街上修建了杨家庙和八仙庙;在西街上修建的是三光庙;而北街上的则是土帝庙。

清朝年间,有个书生进京赶考,路过“小郎务”村,在此休息。书生晚上在村里闲逛时发现四处庙宇很多,在当时有这么多庙宇的村子不多,书生觉得这个村是个风水宝地,随即烧香叩头,并认为把村名改为“庙廊务”会更好。于是,他拿出银子请村民吃饭,请求他们把村名改为“庙廊务”。王庆文介绍到,从清朝开始,“庙廊务”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民国年间。在民国23年《济阳县志》中,村名又改为“庙廊庑”。解放后,人们图省事,将村名直接改为“庙廊”,沿用至今。

范家坟的墓碑被拿去堵黄河缺口

说起范领轩的后代为其立的墓碑,王庆文叹了口气,双手一摊,“早就没了。”据王庆文回忆,1953年,黄河决口,没有任何文物保护意识的村民,把村里所有的墓碑都搬去堵黄河水了。王庆文还清晰地记得,那天晚上,他父亲拿着毛笔和一张纸摸着黑跑到“范家坟”,一手拿着昏暗的煤油灯照着墓碑,一手把纸铺在腿上,抄写着墓碑上的碑文。还没有抄完,墓碑就被人抬走了,而那份没有抄完的碑文也在后来的文革中丢失了。再后来,王庆文的父亲所记得的仅是范领轩是隋朝人,曾在朝廷做官。

而提起村里的庙宇,王庆文大声说到,“文革”时全被砸光了,现在一个都找不到了。

“庙廊庑”村民热情、善良

在“庙廊庑”村有个庙廊集,每逢赶集,周围村子的村民都来凑热闹。1977年农历3月26日上午8时左右,突然刮起11级阵风,天空中又下起倾盆大雨,气温骤降,前来赶集的邻村村民无处躲藏,于是就近在“庙廊庑”村民家里避雨取暖。呈现出一幅家家户户挤满人的画面,随后家中的雨伞、雨衣、塑料布都被赶集的人们借走了。而那些离家较远的人们中午被村民留在家中吃饭,受到村民的盛情款待。

王庆文说,也许是老一辈留下的传统,村里人都很孝顺。多年来,从未听说有哪家孩子不孝顺老人的。

新闻推荐

三旺友和客房全面升级改造完成

时报10月15日讯 (记者王沛)10月8日,济阳三旺友和大酒店完成客房升级改造,正式恢复营业。三旺友和大酒店董事长王有河表示,此次客房升级改造全部按照四星级酒店的标准,在卫浴设施、装修材料、客房配置...

济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