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印点点一片绿叶的穿越

黄山日报 2020-11-30 00:49 大字

方锦华

有一片绿叶历经千年而起伏不衰,隐于山岭古道而又备受凡间追捧,它就是黟县石墨茶,生长在古黟桃花源入口处高高的石墨岭上,隔着“浔阳台”与“龟山”对峙,水汽蒸腾,云雾缭绕。

石墨岭位于渔亭镇至黟县县城古道的中间段,古时,世人要进入被称为“世外桃源”的黟县城中盆地,多半要沿新安江逆流而上,乘船到渔亭。渔亭是新安江最尽头也是徽州最高处的一座码头,七省通衢。到这里开始舍舟登岸,然后沿蜿蜒曲折,甚至陡峭的山道,过石墨岭方才到达黟县城区。

黟县石墨茶制作技艺虽然源于唐代,真正发展和成熟却在明清,1869年清同治年间的《黟县三志》称:“茶,六都石墨岭产者最佳,茗家谓之石墨茶。”由于其复杂的传统工艺和徽商的渐渐衰落,加上战火四起,至清朝末年,石墨茶几乎销声匿迹,制作技艺面临失传。

至宋以后,石墨岭上一直居住着李、许两姓,石墨茶制作工艺一直由当地李、许两姓掌握,并未外传。民国后期,最后一位从石墨岭下山的李逢发带着两株石墨岭老茶树迁移到了黟县美溪乡。两株老茶树栽在了自家屋后的山坡之上,任其不断繁殖。家中虽然也制作些石墨茶,但却是自给自足或赠送亲朋好友。

直到1969年,李家诞生了一个男孩,取名为李明智,就是这个孩子终于唤醒了沉睡百年的黟县石墨茶。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二十岁的李明智走向社会,祖父李首贵在他面前打开一个红木匣子,让他翻看一本石墨茶的制作技艺,那是曾祖父李逢发留下的,书页工整厚实,犹如陈茶,透出一丝淡淡的清香,很少示人。虽然李明智的父亲李钦义颇懂些制茶技艺,却并不识字,是手把手传下来的,这个匣子对他意义不大,或许祖父就没有让他看过。此时,李明智不完全理解祖父的用意,压根就没想自己要制茶,只顾做生意,不到三年就赚了近二十万元,当时确实是不小的数目,但祖父却在这个时候撒手人寰了。

1993年,李明智居然开始经营茶叶生意,其时,美溪茶叶市场异常火爆,聚集着南来北往的茶商。当年春茶上市,李明智就一口气收购了60万元的干茶,期望狠狠地赚上一笔。由于品质参差不齐,干燥程度迥异,堆积的茶叶销售不出去,最后以低价甩卖。这一年他亏损了30万元,财富积累不仅归零,还欠下10多万元的债务。李明智有些气馁,决定今生不再碰茶。但此后两年,李明智并没有离开美溪茶叶市场,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竟然在茶叶市场上架设摊位卖起了早点。

1996年,身心疲惫的李明智离开了茶叶市场,到杭州承包雷峰塔古建修复工程,对方负责工程技术的工程师许建汉是黟县碧山人,少小离家,年近六十岁,其祖上也是石墨岭的茶农,李明智从家中捎去两斤父亲亲手制作的石墨茶被许建汉得知后,全数要去,他告诉李明智,自己曾听见过祖辈叙述过石墨茶的传奇故事,但却没有见过此茶,也没登上过石墨岭,更没有喝过石墨茶。

当李明智目睹许建汉喝茶的思乡神态,以至于连茶渣都吞服下去的场景,不禁感到震撼,同时也热血沸腾,茶竟有如此魔力,的确不可思议。许建汉端起茶杯,感慨地对李明智说:“小李,茶真是一种乡愁,一种文化,一种人生,只要一杯茶,无论是乡野村夫还是文人骚客,都会殊途同归的,你一定要把石墨茶的制作技艺传承下来,它可是我们李许两家的传家宝。”

1997年底,李明智完成了雷峰塔的修复工程,带着百余万元回到了美溪,随即就在家后山的自留地上种植了50亩石墨茶,1999年又在美溪“拜祭堂”开辟了200亩荒山建成茶园,逐年扩大,并还在石墨岭原址用其母茶树繁殖,就地开辟了新茶园。2004年李明智正式开始了石墨茶的研究和制作,2005年制作石墨干茶200余斤,试验大获成功,受到多方肯定。根据祖上传下的技艺,石墨茶制做工艺的确精细,不能有半点马虎,要经过鲜叶挑摘、杀青、揉搓、初烘、炒坯、做形、复烘等七道工序。其品质特色要求:色泽墨绿,条形弯曲,叶显白毫,味甘气香,汤色浅绿清亮,叶条嫩绿完整,入口香气清新持久,甘露而有回味,李明智都一一做到了。

李明智终于用二十年的时间完全唤醒了黟县石墨茶,完成了这片绿叶的穿越。

新闻推荐

西递镇金秋时节看点多

副镇长汪伦炯推介青梅高铁项目建设火力全开"作退一步想"工作室源川青梅暗香来金秋时节,黟县西递镇源川村的青梅树...

黟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