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 轰动的《甲午海战》话剧(四)

华西都市报 2020-04-22 01:51 大字

邓世昌。

1961年1月7日《新民晚报》上刊登的邓世昌印章照片,该印现藏上海一大会址纪念馆。

1961年1月7日《新民晚报》上刊登访邓世昌长孙邓小鹏的报道,上面有邓世昌遗墨和印章的照片。

臧柔刻仕女图瓷瓶,现藏于扬州博物馆。其署名为:铁梅仁兄大人雅玩济刚弟臧柔刻。

话剧《甲午海战》公演的消息,引起邓世昌后裔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

1961年元旦前后,海军政治部文工团话剧团携话剧《甲午海战》到上海巡演,演出地点在上海艺术剧场,也就是上海兰心大剧院。在这次演出时,邓世昌的嫡孙邓小鹏去到了现场。也因为这次演出,留下了有关邓世昌遗物的珍贵线索。

邓世昌嫡孙

带着遗物来到后台

1961年1月,海政文工团来到上海,在兰心大剧院演出话剧《甲午海战》。

住在离剧院不远处一条里弄的邓小鹏,看到演出消息后也前来观看。邓小鹏是邓世昌的唯一嫡孙。

演出结束后,邓小鹏来到后台,与演职人员见面。“他向我们表示祝贺和感谢,同时介绍了一下家里的情况。”朱祖贻说。

不仅如此,邓小鹏去后台时还带了几件邓世昌的遗物:有关照片、印章、《哀荣录》等有关文籍,还有邓世昌的一幅屏条遗墨。

朱祖贻说,这些遗物当时他们都看见了。

“能在上海遇见邓世昌的后人,还看到了他的遗物,我们非常高兴。”朱祖贻说,唯一遗憾的是,当时没能和邓小鹏一起留下照片。

演出结束后,上海当地媒体《新民晚报》的记者去到邓小鹏的家中进行访问。1月7日,《新民晚报》刊发了采访报道《怀念甲午海战的民族英雄——访邓世昌长孙》。正是这篇报道,记录了有关邓世昌遗物的线索。

邓世昌遗墨

“铁梅”究竟是谁?

在《新民晚报》的报道中,附有两张照片,一张是邓世昌印章的印字,一张是邓世昌一幅遗墨。

这幅遗墨照片,在两天前(1961年1月5日)上海《文汇报》上曾首先刊发。朱祖贻说这幅字就是邓小鹏带到后台的那幅,他曾亲眼看到。

这张照片,是目前唯一能确认为邓世昌笔墨的作品。全文以工楷书写,内容主要为摘录明代理学家罗伦的《与府县言上中户书》中内容,但个别字句有所不同。

照片上的文字如下:

上司何曰,公卿大臣亦生于人间也。方其困于闾阎,游于学校,击节伊周,高谈孔孟,其志何如哉。一旦能行其道,其不能为民福乎?民邦之本也。诸公肯伤邦之本而不为民之福乎?

信笔遽书,不觉满纸。

时岁在癸己孟秋,七夕后三日。节录罗一峰与府县言役弊。

书于北洋海军刘公岛防次,以应。

铁梅仁兄方家大人正腕

正卿邓世昌(印两方)

这幅字还透露了不少信息,“癸己七夕”是1893年8月16日,后三日就是8月19日,正是甲午海战爆发的前一年。而这幅字是邓世昌在北洋海军基地刘公岛上写就的。

这幅字是送给一位“铁梅仁兄”的。晚清以“铁梅”为字号的文人,有数名。

比 如 胡 璋(1848—1899),号尧城子,字铁梅,精于书法、绘画,曾久寓沪上,不过他晚年旅居日本,并在日本去世。

比 如 汪 之 仪(?——1911),字铁梅,安徽黟县人,曾任上海公估局经理。书学颜、柳,擅擘窠大字。

邓世昌书中的“铁梅”究竟是谁?还有待更多资料的挖掘。

从弟邓瑞人

曾跟随过邓世昌

对于邓世昌的这幅字,邓小鹏向《新民晚报》记者介绍,原件为“四幅屏条”。

“唉,就是这些东西,有些还是出于偶然的机缘才保存下来的。”报道中记录了邓小鹏的话,“还是先叔祖在杭州,偶然提起先祖,当地有个朋友将它作为珍贵纪念品璧还的,先叔祖临终前又交给了我。它能够完好地保存到今天,也算是幸事了。”

邓小鹏提到的这位“先叔祖”是谁?推测来看,极有可能是邓瑞人。虽然关于邓瑞人的资料极少,但仍可梳理出一个概况。

邓炽昌,号瑞人,在杭州西湖边上筑有一栋“南阳小庐”,与文人墨客来往颇多,比如康有为、梁鼎芬等人,均与其有所交游。

1920年,前清安徽提学使张其淦在《南阳小庐记》中提到:“瑞人为邓壮节之从弟,负用世才,知天下之将乱,隐于市廛”。

“从弟”可以做多种理解,比如没有出五服的堂弟,也可以指代族内血缘关系间隔较远的“族弟”。

1924年,民国时期有较大影响的中医药期刊《三三医报》曾在第2卷第7期上刊登了一段邓瑞人的介绍:“邓君瑞人,自乃兄壮节公中东之役甲午殉国,弃官压世,流寓湖山。新从西子湖边构筑南阳小庐,赋诗征和,聊成拙句,以慰其情,而亦自鸣其意云尔。”从这句话看,邓瑞人或曾跟随邓世昌进入过北洋海军。

后来,邓瑞人曾任蔡廷锴第十九路军的财务后勤负责人和驻沪代表,因此长期在上海活动。

1947年10月31日在中国国民党民主派联合大会的第一次筹备委员会议上,邓瑞人被推举为秘书处(秘书长柳亚子)的八人财务委员之一。11月12日,大会正式开幕,邓瑞人和何香凝、李济深、蔡廷锴、柳亚子等38人出席。

此后,关于邓瑞人的记载几乎阙如。

一段推测 遗墨的隐世传承

邓瑞人又是如何得到邓世昌的遗墨呢?

在清末文人况周颐的笔记文集《选巷丛谈》中留有痕迹。况周颐(1859~1926),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梅词人、玉梅词隐。光绪五年举人,曾官内阁中书,入过张之洞、端方幕府。精于词论,为“清末四大家”之一。

他在笔记中,记载了一段“得邓壮节世昌书”的过程,并明确留下了遗墨的信息:“癸己七夕后三日,节录罗一峰与府县言役弊书”,可见正是邓小鹏保存的这幅字。

况周颐还记载遗墨为“朱丝格、精楷四帧”,也与邓小鹏说的“四幅屏条”吻合。

对于邓世昌的这幅书法,况周颐评价:“字径二寸弱……书埶凝劲,挺秀有树,骨不挠之。”

正所谓文如其人,看到邓世昌的手迹,况周颐说:“概可想见其为人。”而对于书写的内容,则评论说:“以虎臣而留心经济,其襟抱过人远矣。”

在甲午战争进行时,况周颐也曾有感而发,写下数篇诗词。

因此况周颐在文中还表达了对邓世昌忠勇之气的敬佩,并因此感叹:“其手毕,宜如何珍弃耶?”可惜况周颐并没有明确说明,他是何时、何地获得这幅字的,但扬州的可能性很大。

《选项丛谈》最早的刊本是在1907年,这是况周颐获得邓世昌遗墨时间的下限。其在自序中介绍,此书是他居住在扬州小牛录巷时收集、摘录而成,因小牛录巷距文选楼很近,所以取书名为《选巷丛谈》。

作为参考,如今在扬州博物馆藏有一只《浣纱图》瓷瓶,瓶身上刻有文字,落款为“铁梅仁兄大人雅玩,济刚弟臧柔刻”。臧柔,江苏泰州人,字济刚,书载其擅八分书,尤精于碑刻。

两件“铁梅仁兄”的遗物都与扬州产生关联。这或许是寻找邓世昌赠书的“铁梅仁兄”的一个时空线索。那况周颐是否有可能与邓瑞人相识,并将遗墨“璧还”呢?很有可能。

辛亥革命后,在西湖边上购地筑屋的遗老、文人很多,这些人以寄情山水自居,诗文唱和,来往频繁。其中有一位前清广东监察御史陈曾寿,他也曾入张之洞幕府,也是一位诗人。他在西湖边上的“陈庄”,平日来往密切的一众人中就有况周颐、沈曾植、郑孝胥等。

而邓瑞人的南阳小庐,在当时就极富盛名,备受文人雅士推崇,遗老、文人出入频繁。况、邓二人在西湖边上互有所闻甚至来往,极有可能。

如此或可理出邓世昌遗墨的传承经过:1893年8月,邓世昌在刘公岛写了四帧楷书,送给一位“铁梅仁兄”。此后,这四幅字不知为何流落在外,最迟在1907年,为况周颐所得。民国年间,况周颐来往西湖时,与邓瑞人结识,在了解到邓瑞人的身世后,将遗墨送还。此后邓瑞人到上海活动,而邓世昌嫡孙邓小鹏一家也居住上海,最后在“临终前”,邓瑞人将遗墨交给了邓小鹏。

封面新闻记者王国平

/学术支持/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 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

新闻推荐

碧阳镇排查隐患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本报讯在全面复工复产和旅游景区开放运营这一关键时期,黟县碧阳镇积极组织镇村安全员,深入辖区复工复产企业,紧盯服装加...

黟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