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康庄大道通四方
□本报记者许晟
1949年,境内仅有一段长仅8.8公里的公路;
1957年,县城结束不通车的历史;
上世纪80年代末,境内各类公路总里程达252.31公里……
2018年末,黟县各类公路总里程达657公里,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77公里。
一条条内联外通的交通动脉,是群众的平安路、便捷路、致富路,更是黟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速路”。
出行顺畅路
天际边,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映红了古黟大地,为新的一天带来生机与活力;近前,一条宽敞平整的水泥路,穿过田野蜿蜒前行,伸向希望的远方。
这是9月28日清晨,韩英在微信朋友圈发出的一幅照片。她写道:“这是南屏村到余光村的水泥路,是我们每天晨跑的小路。”
韩英是西武乡南屏村的居民,也是冰凌阁客栈的女主人。近年来,这间徽州民宿经营有方,常有外地游客慕名前来。“现在,路通了,路好了,交通方便了,旅游的人多了,来住的人也多了。”说起道路建设带来的变化,韩英感触颇深。
在韩英父辈和祖辈的记忆里,步行是曾经的主要交通方式。韩英说,“我爸爸今年80多岁了,他年轻时挑石灰,从家到县城,从县城到家,就靠一双脚。”
据记载,直到1957年1月1日,渔(亭)黟(城)公路建成通车,才结束了黟县县城不通车的历史。此后,黟县公路建设起步:上世纪60年代,黟县修通黟际公路、渔流公路、石潭公路、五西公路;70年代,建成黟七公路、红宏公路、美柯公路、黟碧公路;80年代,际泗公路通车、黟太公路续建,羊栈岭隧道开通。
历史统计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末,黟县境内拥有各类公路252.31公里,一个以县城为中心的交通网络雏形初步形成。但仍有不少乡镇不通公路、不通客车,班车数量很少,百姓出行仍然不便。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黟县加快县乡公路建设,截至上世纪末,境内各类公路总里程数达到328公里。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当地公路建设驶入快车道,境内各类公路总里程数快速增长。截至2018年底,黟县境内各类公路总里程数达657公里。其中,国道49公里,省道105公里,县道149公里,乡道171公里,村道183公里,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国省干线为骨架,以县、乡、村道为支脉的公路网络新格局,境内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77公里。
与之相伴的,是黟县城镇公交网络逐步完善。目前,县城20公里范围内公交化运行率达100%,城镇公交通行率达65%,公交线路达6条,沿线设置公交站亭(牌)26个,基本覆盖县城及周边重点村镇。
公路通到家门口,群众生产、生活更方便,走出大山更快捷。“现在从西武到宏潭,坐车不到1小时就到了。”韩英说,如今,不仅路途缩短了,花的时间少了,而且更安全。便捷的交通给山区百姓带来了极大方便。(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
产业致富路
刘维雨是上海人,老家在浙江。10年前,他邂逅柯村,虽然路不好走,但他依然情有独钟。“土鸡、土猪肉、笋干、香菇、木耳,每次回去都要带些山里货。”他所指的土猪肉,包括皖南花猪和黑猪,是当地“五黑”特色农产品之一。
在黟县,除了皖南花猪和黑猪之外,当地还有古黟黑茶、石墨茶等黑茶,香榧、桑果等黑果,黑米、黑玉米、黑花生、黑豆、黑芝麻等黑粮,以及黄山黑鸡。长期以来,由于当地交通相对闭塞,这些特色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未能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为进一步活跃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物资交流,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黟县加快县乡公路建设。打开山门的黟县山区,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百姓眼里常见的山货,成了游客眼里的抢手货。
党的十八大以来,黟县公路建设发展驶入快车道,先后完成歙黟一级公路黟县段4.533公里、省道及重要县道路面大中修、灾毁防治256公里,县乡公路升级改造31.7公里,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扩面延伸155公里,网化工程17.6公里,养护工程45公里,危桥加固改造19座,生命防护工程220公里。
公路通行环境显著改善,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在黟县,人们依托绝佳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生态观光业,产业发展如雨后春笋,成为农村、农民摆脱贫困、实现致富的新路子。
2016年,刘维雨成立黄山国大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柯村镇翠林村为中心,向当地村民流转数百亩土地,大力发展皖南花猪、柯村黑猪养殖加工、销售。“这个项目,前景看好。公司还将养殖黑鸡、种植果树,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刘维雨说。目前,该公司已与杭州萧山一家食品公司签订购销合同。
发展势头正旺的,还有黑茶、黑果、黑粮、黑鸡。据统计,2018年,黟县“五黑”产业实现综合产值2.5亿元,饲养皖南花猪及其商品猪3.2万头、黄山黑鸡30万羽,黟县石墨茶、黟县香榧、黄山黑鸡登记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目前,黟县已培育“五黑”产业规模经营主体30多个。当地通过促进“五黑”产业发展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扶贫攻坚等紧密融合,吸引了更多农户、贫困户参与“五黑”特色产业发展,帮助他们实现脱贫,走上致富路。
旅游幸福路
“对区域来说,没有公路交通,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旅游。”黟县徽黄旅游集团副总经理盛支君说。在他看来,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的黟县旅游业,与当地的交通建设同频共振。
该县境内完整保存1590幢明清古建筑,拥有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6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44个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及以下文物保护单位88处,被称为“中国明清古民居博物馆”“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面对纷至沓来的中外游客,黟县加快实施旅游畅通工程,提升景区、景点通达能力,助推旅游发展。在石小线、宏儒线开通以后,黟县交通条件大幅改善,而方家岭隧道(黟七线改造工程)建成通车后,黟县北部山区迎来了发展机遇,旅游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随着黄祁高速开通,黟县迎来第二个旅游发展高峰。这一时期,游客的出行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自驾游比例逐步上升,目前已达50%左右。2018年,黟县S218风景道入选安徽十大自驾游线路。
2018年12月26日,昌景黄铁路安徽段暨池黄宣绩高铁关键工程开工动员会在黟县召开,标志着黟县走进高铁时代。
“高铁开通后,必定会拉近城市与景区的距离,缩短行程时间,有利于更多游客前来观光,为景区和农家乐带来更多消费者,提高村民收入。”柯村镇主要负责人王国华期待满满。
新闻推荐
祁门县地处黄山西麓,与江西毗邻,是安徽的南大门,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据统计,1978年,全县共有公路不足...
黟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