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黟县曲书

黄山晨刊 2018-03-21 14:53 大字
□黟山

黟县曲书,俗称唱曲书。一种由女子说唱,以妇女为主体的家庭清雅文化娱乐,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真切动人,极富江南灵秀之气。

黟县曲书开初具体年代无考,清末流行于黟地大家门庭,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西递村黄杏仙首创私立崇德女学后,黟县四乡小康之家的闺秀,均纷纷投亲靠友来校读书,有文化的女子不断增多,地方文化娱乐的要求日益迫切,为发展曲书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曲书多取“才子佳人”题材为主,有广泛的声誉和群众基础,艺人基本上是女性,无丝弦伴奏,清光绪时期,曲书艺人大批涌现,除女班外,还有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曲书盛行时,曾经被慈禧太后“钦点”进宫演出,民国时期已普及黟县城乡,形成黟县特有的一种民间曲艺活动,许多家庭自发形成说唱中心,入夜,曲书之声此起彼落,很是热闹。

曲书的说唱形式入乡随俗,不需过多道具,只须有张桌子一盏灯,听众有椅凳就座即可,由一位会唱曲书的女子对着曲艺本子(民国时期应运而生的石印曲书唱本很多),不必化装,以特有的黟县方言按特定的旋律腔调说唱,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激昂时如波涛汹涌,温柔时似春风拂面,婉转时如莺歌燕舞,悲戚时如杜鹃夜啼,如泣如诉,满堂啜泣。每场听众多则十余人,少则七八人,说唱者均以献艺为荣,不取报酬。说唱曲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董永卖身》《西厢记》《陈世美不认前妻》《三国演义》和《彭公案》等。

曲书不须拜师授徒,仅互相观摩学习,自行传播,因而普及极快,建国后的1953年,黟县文化馆曾改编《拷红》按曲书唱腔谱成简谱,用二胡伴奏,演唱者手敲堂鼓配合节拍,由马道中心俱乐部演出。

新闻推荐

碧阳镇:种菜种出好“钱景”

□李彦“大棚蔬菜抢的就是时间,抓住时令早点栽种才能提前上市,让蔬菜卖个好价钱。”3月19日一大早,黟县碧阳镇钟山村蔬菜基地,蔬菜种植能手奚剑珍一边平整土地,一边对笔者说道。人勤春来早,春耕备耕忙...

黟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