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与皖南山水媲美的书院

江淮晨报 2018-03-18 02:00 大字

如今南湖书院已成为宏村秀美风景的一部分。

春天的竹山书院越发显得幽静,有故事。

桃李园清官黄元治手书的《醉翁亭记》。

《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全十册)

马勇虎等著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踏青,很多人都会想到去皖南,其实,皖南不仅自然风光美,皖南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一道美景。早期的徽州人通常聚族而居,选择他们认为的风水宝地“枕山、环水、面屏”建设村落,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的徽州人都秉承“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愚者得书贤,贤者得书利”,“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祖训,各个村落都建有或宏大的书院或简陋的塾室,延请饱学之士谆谆施教。以往我们介绍过国内的著名书院,本期小编带您去了解皖南山水间那些保存完好或已经消失却依然被人们念念不忘的书院。

南湖书院宏村的一颗耀眼明珠

徽商往往把读书和做官、经商融为一体,“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贾而好儒”是徽商的一大特色。许多徽商注重家乡教育的投资,办学兴教。明代末年,宏村人在南湖北畔建有六所私塾,又称“倚湖六院”,以供子孙读书求学,培育人才。到了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宏村人汪以文听从挚友指点,带头出资,将“倚湖六院”合并重建,扩大规模。村人纷纷响应,集资出力,选址于宏村风景最秀美的南湖湖畔,建起一座新书院。为表彰汪以文在建造书院中的功绩,村人把这座书院取名为“以文家塾”,又称“南湖书院”。

南湖书院坐北朝南,占地6000平方米。要知道在寸土寸金的皖南山区,占地面积这么大的建筑群绝无仅有。它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袛园六部分组成。主厅堂分东、中、西三部分,东侧三进三间。首进为木栅栏门楼,大门上方悬挂一大匾额,“南湖书院”四个金字熠熠生辉。

一湖碧水位于书院前,连栋楼舍接着书院,书院黛瓦粉墙,与碧水蓝天交相辉映。志道堂是讲学的地方;文昌阁供奉孔子牌位,学生在这里对孔子瞻仰膜拜;会文阁位学生读四书五经,以文会友的场所;启蒙阁是幼童启蒙教育之处;望湖楼是闲时观景休息之地;祗园是内苑。

书院明柱上悬挂的一副楹联:“漫研竹露栽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涵盖了南湖书院的文化氛围及静谧安然的气场所在。一个个莘莘学子,一代代徽商,就是从这里开启人生智慧,他们饱读诗书,晓人情世故,纵横江湖,感人世沧桑。

西侧临湖畔有望湖楼,楼窗面临南湖,为师生观赏南湖美景之地,上面挂着一块横匾,书写“湖光山色”四个大字,系清代黟县县令罗尹浮所题。楼下即为袛园,圆形入口,寓意“花好月圆”。园内假山玲珑剔透,景致诱人。还有庭院、操场等。南湖书院整个建筑,布局严谨,大气宏阔,前临碧水,后依楼舍,宽敞明亮,雄伟华丽。

大厅宏梁伟柱,巍峨壮观;屋顶翼角起翘,梁檩立柱、檐板斗拱,结构严密;梁架穿插榫合,而且选材考究,多为整根巨木,优等香樟、银杏,香味可驱蚊虫,数百年无虫害,甚至连一蜘蛛网也很难找到。据说,楼上翘角处曾原挂有铜铃,风来铃声叮当响,清脆悦耳,声闻广野,雅趣横生,让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为学子们创造了优雅、舒适、静怡的学习环境。

书院乃是人才的摇篮。所有汪氏子孙可以在这里免费读书,接受教育。二百年来,南湖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名人学士,大清内阁中书汪康年、民国总理兼财政总长汪大燮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如今古老的南湖书院依然保存完好,已成为徽州古书院代表建筑之一,如今,走进书院,仿佛依然可以听到诵读之声……

竹山书院文景交融的江南第一古书院

雄村原名洪村,元末曹姓人入迁,取东汉著名碑刻《曹全碑》中“枝分叶布,所在为雄”句改名为雄村,算起来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徽州古村皆有水口,且水口皆为村落的点睛之景。雄村也不例外,其水口应该是徽州村落中很典型的。村子本身就在新安江畔,沿江筑长坝,坝上遍植桃花,所以也叫“桃花坝”。坝顶一条青石板古道,蜿蜒前伸。古道上有亭翼然,名“劝学亭”。

竹山书院位于皖南雄村。该书院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系当时曹氏兄弟干屏、映青奉父遗命为本族人建造的私人家族书院。书院占地面积2000平米,集园林与学堂于一体,坐西朝东,面临惭江,立于桃花坝上。

书院大门为四柱三层牌坊式门楼,古朴凝重,门楣上“竹山书院”四字,是清代金石书法大家邓石如先生手笔。

跨进书院大门,正厅木柱悬蓝底金字的对联:“竹解心虚,学然后知不足;山由篑进,为则必要其成。”是曹文植所撰,巧妙地将“竹”“山”二字嵌入,即阐释了书院名字的由来,也意在勉励后学之士。曹文植是清朝从雄村走出的名宦,他25岁即中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是《四库全书》的总编修之一。其子曹振镛,也是进士出身,嘉庆年间为工部尚书,道光帝继位后,更是成为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上书房总师傅。所以在雄村有“父子雄村”之谓。

竹山书院内部自南至北分为两片相对独立而又回廊连通的区域:南片为讲堂,北片为园林。在园的东边辟有一侧门,通往内院,内院当年既有讲堂,也有书斋居所。从侧门进院,至滨江的小轩,临窗尽览江景。从南片进入北片,在第三组建筑的曲廊墙壁上嵌有巨大青石碑刻“山中天”,文景交融,很是美妙。过了“山中天”,廊尽头有西边庭院,名曰“清旷轩”。轩前有露天平台,据传说,当年雄村曹氏族有约:凡曹氏子弟参加乡试者可得曹家祠堂三十吊钱资助,若科场中举,则可在庭院种植桂花树一株,所以此地又叫“桂花厅”。原有桂花树达52棵之多。

据统计说明清两代,雄村出了52个举人,其中进士29人。

此外,书院北侧,还建有八角亭一座,正名为“凌云阁”,亦称“文昌阁”。此阁高大雄伟,上书“贯日临云”。也是竹山书院远眺群山河流的最佳地点。

竹山书院培养了诸多人才,也因此被誉为江南第一古书院。

桃李园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徽州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不仅表现在建筑宏大的书院,也体现在民间私塾上。西递履福堂有一副楹联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徽商注重在家乡对于教育的投资,建义学,修私塾,对族内弟子进行培养。桃李园就是其中的一处。桃李园是清朝咸丰年间秀才胡允明所建,分为前、中、后三进,可以作为三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场所。

胡秀才在院中遍植桃李,“桃李园”也寄托着胡秀才希望日后可以桃李满天下的美好心愿。

桃李园建于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前厅北向三间,木雕楼裙嵌着“福、禄、寿、喜”四个大字,别致风雅。中厅较为窄小,通向后厅又有一道堂墙,为了确保中厅明亮采光和通气,除了开有天井外,中厅楼上置一木拱相围的“楼上井”,这一独特的设计在徽派古民居建筑中都很少见。中厅通向后厅的堂墙门洞上,石刻有清初书法家黟县人汪士道题写的“桃花源里人家”。后厅两侧板壁上各装有六块木雕屏门,漆雕欧阳修撰写的《醉翁亭记》,书法苍劲有力,挥洒自如。作者黄元治,是黟县西武黄村人。

大家可能会奇怪,西递自古人文荟萃,为何要在此悬挂一位并非知名书法家的作品呢?黄元治当时是百姓交口称颂的清官,他在西安任太守时,被称为“青菜太守”,年年俸禄大部分资助了求学困难的青年,晚年归乡,两袖清风,只得借住在宗族祠堂里。“桃李园”的主人将其请到西递讲学,并悬挂其书写的作品,是想让后人学习黄元治,做一个忠君爱民的清官。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桃李园”中走出去的学生,或在仕途上春风得意,或在商场上得心应手。桃李园的原来主人,生于道光年间的胡大祥幼年丧父,家道贫寒,只念了几年私塾就去江西景德镇,但他靠自己的坚定毅力和聪明才智,终于从学徒变为宏发商行老板,成为西递徽商中继胡贯三之后的佼佼者。

西递自古学风昌盛,有东园、百可园、笔啸轩、桃李园等数十处私塾、蒙馆和私立小学。桃李园是西递尚存不多、较为完整的私塾人家之一。

江村书屋一份远逝的荣耀

位于黄山脚下旌德县白地镇的江村,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地方。为什么这样说?回答这个问题,只需要一组数据:明清两代及民国初十年江村出了127个进士、举人、博士、学士。就数字而言在徽州村落中江村是为翘楚,也让国人赞叹。

江村明清时期文风兴旺,书屋盛行。有记录的如:梅杏居、桐竹居、松筠书屋、鳌峰书屋、双凤书屋等。书屋的规模大小不一,大都建于山麓,环境清幽,十分适合读书学习。在当时,书屋多为私人创办,捐资办学被江氏被视为一大善举。

纵观江村书屋历史,最为后人称道的是“江村书屋”,因为那里曾有个名噪江南的江村图书馆。据记载,宣统末年,翰林院庶吉士江志伊从贵州卸任返乡,任养正学堂校长,目睹学校缺书,影响教学,献出珍藏的经史子集,翰林江希曾捐一部分,名士乡绅捐一部分,集中存放在一处,便成了初具规模的图书馆。民国初年,安徽省代省长、江村人江汉珊回乡省亲,与村人谈及图书馆,了解到馆内藏书很少的情况后,江汉珊回省城,就派人到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购买了数万册图书赠与了图书馆。当时的图书馆还设有专人负责管理。图书馆分藏书室和阅览室,不论本村还是外乡人都可以到此借阅,当时旌德的不少名流,从中受益匪浅。

抗日战争期间,安徽省宁属六县联立中学,简称连中迁入旌德,至1942年,江村南从杨桃岭,北至村北的分祠、汪祠,东自悦心堂,西至村口的狮山,纵横一公里均有联中校舍。当时物质匮乏、经费短缺,图书资料更是不足,江村图书馆起到了很好的拾遗补缺作用。直到抗战胜利,江村图书馆还保存完好。据悉,江村书屋后来被学校取代,江村图书馆最后也终于被“横扫”,但是江村人心目中,江村书屋一直都在,大家口口相传着关于书屋的荣耀……(据《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等)晨报记者李春

此外,皖南史上著名书院还有歙县的紫阳书院,最早建于南宋,现存有“古紫阳书院”碑石一方,耸立在歙县中学后的一个高坡上;建于明代的黟县的碧阳书院,现保存完好的崇教祠内四壁还嵌有“公议碧阳书院规条”等石碑七方;休宁县的海阳书院,原名还古书院,也是建于明代,曾几易其址,现书院是2008年复建的一座徽派建筑……谁说生活在山野中的人,都是面朝土地背朝天,谁说乡村是被文化遗忘的地方?春光正好,如果你去皖南旅行,在白墙黛瓦的古村落,在徽风皖韵的山水间,别忘记去那些依然保存完好的书院看看,去那些曾经有朗朗书声的地方走走……你会和我一样,从那些斑驳的楹联或者家训中感受到浓浓书香,浓浓的尊师重教家风。

新闻推荐

美溪乡强化青春期性健康教育

□杨晨晨刊讯“青春是一种美,伴随出现的每一种生理变化无疑也是美的象征,应该正视它、接受它……”在黟县美溪中学课堂上,学生们正仔细聆听乡卫计办健康指导员的精彩讲解。3月14日,美溪乡卫计办、中...

黟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黟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