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山下的“曹半街”
□记者汪悦程向阳文/摄
齐云山下有个岩脚村,村中有一条人称“曹半街”的街道。“曹半街”的来历,皆因早年一青阳香客曹氏入住岩脚,开了一家“曹隆兴”,生意日旺,门面愈多,人称“曹半街”。
A
一条400多年历史老街
齐云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唐朝时道教开始在齐云山活动。明嘉靖年间,明世宗命龙虎山正一派第四十八代天师张彦頨来山建醮祈嗣,次年获子,从宫中内库拨银扩建佑圣真武祠并赐名“玄天太素宫”。此后,齐云山道业鼎盛,声名远播,成为江南一大道教活动中心。
位于齐云山脚下的岩脚街是去齐云山的必经之地,人称“曹半街”。关于岩脚街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齐云山脚下本来是没有街的,上下齐云山的香客、游人、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多了,齐云山脚下也就慢慢形成了一条街。齐云山的兴起源于唐乾元年间(758—759年),而岩脚村至早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前后相隔800年,岩脚村形成之前,上下齐云山的人多在下游塘头或上游南坑落脚、住宿。
香客日众,山上吃住难以招架,有人便相中山脚下这块寸土寸金之地。上齐云山进香的有歙州、婺源、浮梁各地、江浙和本省安庆、青阳人。香客中不乏精明之人,青阳曹氏最早入居岩脚,他们在现在的岩脚下街一带,开了一家“曹隆兴”杂货店,生意越做越兴隆,经营范围越来越广,门面越来越大,粮食、杂货、猪肉、糕点以至棺材等丧葬之品都经营,占了半条街,被后人称为“曹半街”。早在西馆落户的青阳陈氏四兄弟也把目光投向岩脚,老二在岩脚村口处开了一家“德茂永”杂货店,其子孙又在中街开了“大昌”号饭店和客栈。后来,龙源许家村许氏也来岩脚上街开了“谊成”杂货,“永昌”糟坊兼饭店。紧接着,胡、汪、詹、赵等姓纷纷来到岩脚摆摊设点,各做买卖。小小的岩脚街热闹非凡,杂货店、糟坊、饭店、理发店、缝纫店、药材铺等店铺塞满了大街小巷。至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一条因齐云山、由香客兴起的岩脚街形成,上自山脚亭,下至今村口,长约700米。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一生登过140多座山,他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正月、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九月两次登上齐云山,并写下《游白岳山日记》。在《游白岳山日记》中,徐霞客记载了他万历四十四年正月游齐云山的情况。据《游白岳山日记》记载,“过桥,依山麓十里,至岩下已暮。登山五里,借庙中灯,登山蹑冰。二里,过天门。里许,入榔梅庵。”经过一座桥,依顺山麓走十里路,到达岩下镇已是傍晚。登山走五里路,借用庙里的灯笼,冒着漫天雪花,踩着一路冰凌,走二里路,经过天门,再走一里左右,就进入榔梅庵中。徐霞客当年登齐云山时走的一条山道,也叫齐云山霞客古道,当地人俗称“九里十三亭”。明嘉靖、万历年间,齐云山道教鼎盛,为方便游人香客上下休息,在九里登山道上,建有13座亭阁,俗称“九里十三亭”。
B
一条繁华渐逝的老街
岩脚街下街,有一座登封桥。登封桥坐落在横江之上,为徒步登齐云山的必经之地。桥亦因此成为吉祥之地,俗谚称“登封桥上望一眼,高瞻远瞩福不浅;登封桥上走一走,延年益寿九十九。”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桥被洪水冲毁,片石不留,黟县西递村人胡学梓独资重建。
该桥八墩九孔,桥墩船形,拱孔间距14米,桥长147米,宽8米,高9.5米,全以青石砌成。桥面平铺条石,两边立有0.9米高的石栏杆,拱圈为半圆形固端拱。桥上昔日有亭、庙,桥南端有二柱冲天式石牌坊,上书“登封桥”三个大字。桥北端竖有清代徽州府正堂“峻示”禁碑一块,全文为:“严禁推车晒打,毋许煨曝秽污,栏石不许磨刀,桥脚禁止戳鱼,倘敢故违有犯,定行拿究不饶。”
从登封桥下来,便到达岩脚村,一边浇灌了水泥路,另一边铺设了红麻石板,路两边全是两三层的徽派楼房,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向西走到尽头,就是登山的石路,路的入口可见一座四柱三间冲天式牌坊,上刻“天下第一名山”。据岩脚村主任郑春庆介绍,岩脚老街分为上、中、下三段,登封桥以上为上街,桥至今村委会下侧为中街,其下为下街。
岩脚村方国栋的家在登封桥对面,他开了家名为步云商店的杂货铺,门口整齐地罗列着一些小食品、香火材料等。从登封桥上走下来一批游客,他正忙着招呼游客。
“岩脚村位于齐云山脚下,村庄因此得名。”方国栋告诉记者,老街两边原来大约开了几十家店铺,猪肉铺、百货店、糟坊,豆腐店都有七八家。来往的游客很多,特别是登封桥建好之后,上下齐云山的人更多了,岩脚街也更加繁华。九里登山道的十三座亭子建于明嘉靖、万历年间,是为了方便越来越多上山的香客和游人,供他们歇息、遮风避雨。在当年是糟坊兼饭店的许氏旧宅墙上,还清楚地挂着几个铁环,方国栋说,这是拴马环,“以前老街很繁华,有的客人骑马来的,店家就在墙上设置了一些拴马扣供客人使用。”
方国栋家的店是祖上传下来的,他告诉记者,祖上曾在老街开了一家面馆,设有沐浴室,专门为香客服务的,香客在这里沐浴净身,吃过素面上山进香。方国栋说,原来上齐云山进香有讲究,比如一个星期、半个月左右在家里不能吃荤的,还有到山脚下要将一身洗干净才能登山等等。
“现在来的客人都直接坐索道上山,老街生意不行,开店的人也少,留不住人。”方国栋说。
陈善其是目前岩脚村仅存的两家商店之一,他在登封桥头的家里开了一家小超市,销售白岳土特产、冷饮饮料,提供包裹寄存等服务。“店开了三年,生意马马虎虎。”陈善其原来在外地打工,前几年感觉齐云山旅游起势,就回家开了个小店,赚点生活费。陈善其说,现在村里人越来越少,山后的公路和新索道修好之后,大部分游客都是开车、坐索道上山,只有少数游客会徒步登山,生意自然一般,只有周末、节假日好一点。
在老街上行走,84岁的汪顺眉老人和85岁的黄小囡老人正坐在屋前聊天。“老街之前人很多,很热闹。”回忆起之前老街的情景,黄小囡有说不完的话。黄小囡说,老街上有酒坊、打铁铺、酱油坊、糕饼店,重阳节前后拜菩萨的时候更是热闹,人挤人,香客们抬轿烧香、敲鼓、吹喇叭,天不亮就上山,好不热闹。“我们小时候都是约着几个小伙伴一起,吃完晚饭就跑上山去看做法事,看完了又跑下来。”黄小囡说。
C
一条盼望再造的老街
走访中,记者注意到,岩脚村里的房屋几乎都是大门紧闭,也很难见到村民。郑春庆告诉记者,该村有200多村民,目前只有50人常住在村内,多为老人和小孩,其他村民有的外出务工,有的已经搬出了村子。
郑春庆说,岩脚老街是齐云山霞客古道的一部分,在没修公路之前,香客上山都是从这里走。郑春庆是土生土长的岩脚村人,在他的印象中,小时候村里来来往往的人还是很多的。特别是桥对岸还没改造之前,街上店铺林立,过年过节挤满了人。原来镇政府、医院、学校等机构也都开设在村内。马路开通之后,镇政府、医院、学校都搬走了,店铺也都倒闭了,这边就逐渐萧条,霞客古道渐受冷落,经由岩脚登山的游人更见稀少。“如今,村里的人很少,知道这条古道的人也很少。原来村里还有五六家店,但是这几年人越来越少,很多店都不开了。”郑春庆很无奈。
“当地村民都把老房子拆掉建新房,也没采取保护措施。”郑春庆说,村里原来有三栋特别宏伟的古民居,都拆掉了,目前村内已经没有留存的古民居。郑春庆介绍说,2014年,岩脚村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安徽黄山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的资金修建了村委会广场、旅游公厕,红麻石道路铺设、水泥路浇灌投资了200多万元,雨污水处理改造和三线下地配套投资了100万元,村容村貌有了一些改变。
郑春庆告诉记者,村里原来也曾有过恢复老街原貌的规划,但由于缺少资金最后都不了了之。在他看来,要重新打造岩脚老街,需要把岩脚街和齐云山山上山下旅游融合发展,需要统一的规划和商业街布局,这样可以让农民直接参与旅游,也能成为齐云山旅游传统文化的补充。“目前村里80%的村民都在外地打工,如果村民能更多享受到齐云山旅游带来的红利,就会留在村里,才能有信心将老街打造得越来越繁荣。”郑春庆说。
据了解,随着近些年来齐云山旅游强势升温,岩脚村已有农民参与办旅游。
记得祥源控股集团董事长俞发祥曾告诉记者:“在齐云山旅游上,近几年主要干了三件事。一是聚人,二是筑基,三是转型。关于筑基,他就谈到了要把山上山下串点成线,把观光旅游的瓶颈打通,保护与建设有机结合,以推动山上、山下、山前、山后一体化发展。”
相信不远的将来,岩脚老街能作为齐云山旅游项目的补充而得到重视。
新闻推荐
美德彰显价值,文明赢得尊重。一个地域能够不断发展,最根本的力量源自不断传承的地域精神。没有精神财富的代代传递,城市就失去了根,丢掉了魂。黟县亦是如此。翻开历史长卷,阅尽古今人...
黟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