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黟县:出新招重实效下好创建“一盘棋”

黄山日报 2017-06-13 14:22 大字
黟县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围绕城区环境“十整治”和乡村环境“六清理”,不断出新招,因地制宜,巧用“新招”啃下环境治理“硬骨头”。

在革命老区的柯村镇,红色旅游欣欣向荣。但发展旅游,环境是基础,面对河道治理这个“老大难”,柯村镇却一直没有找到好办法。“长久以来大家沿河而居,生活垃圾都是直接往河里丢,就等着一场大水,垃圾全部冲往下游。”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何利生说。

如何才能让村民改掉旧习惯自觉保护河流环境?2014年,有村民提出想在河里养鱼,这让镇党委政府看到了一条新路,顺势在全镇开始了“拦河养鱼”的实践。“当时,我们沿河的18户村民自发组织,每户拿出1000块钱购买鱼苗,投在河中,一般都是草鱼、鲢鱼,一年就能收获,获得的收入大家再平分。”村民柯方胜说。

有了共同利益,大家保护环境的积极性高涨。大家自发组织,分时间负责对河道垃圾进行打捞。村委会将“拦河养鱼”写入《村规民约》、制订《“拦河养鱼”环境保护公约》,对村民不文明的行为进行规劝和教育。村里还成立“联防队”,对电鱼、药鱼和采砂等行为及时制止,逐步实现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为了帮助村民养鱼,镇里还邀请农业专家对鱼苗的选购、饲养方面进行指导,同时利用河道保护资金,新建翻板坝一座、洗衣埠4处,护栏200多米,为拦河养鱼创造条件。政策实施3年多来,“拦河养鱼”不仅有效治理了河道,美化了村庄环境,还增加了农民收入。“按20元一公斤算,今年收获大概3000公斤,直接收入就能增加6万多元。”柯方胜说。

如今柯村镇的“拦河养鱼”治理模式已逐步在全县推广,全县共有185人自发认领了21条(段)河道,投放鱼苗140多万尾,在群众收入增加的同时,收获了生态效益。

从当年的无人管,到如今的争着上,河道治理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除了“拦河养鱼”,在村庄整治上,黟县大力推广塘田村党员包保评星的“塘田模式”,通过网格化管理,按照居住相邻、关系和睦的原则,实行党员包保责任区,通过建立信息反馈、双向评议和奖惩机制,实现党员主动包保并带动群众管理的良好态势。

创新探索,宏村也在实践。景区率先在全市成立了首家乡村客栈联盟,截至目前已经有136家客栈自愿加入,通过成立的客栈联盟理事会,联盟选派会员参与到景区的治安巡逻和环境监督中。将业主纳入景区的管理体系,提升广大经营者的自觉,树立文明经营理念,营造文明新风氛围,客栈联盟成为宏村环境治理的主力军。

出新招,重实效,从美丽乡村建设到新安江综合治理,从传统古村落保护到旅游综合开发,黟县围绕环境整治,想出了众多“巧办法”与新主意。

同时,县电视台、县政府网、县文明网等还开设专栏,开通“文明黟县”微信公众号,定期曝光不文明行为,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创建。正是多举措的融合,实现了黟县环境风貌的大变样。

“全域环境整治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只有在全域整治过程中真正把广大群众吸引进来,自觉参与,才是实现环境治理常态长效的关键。”黟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王政权说。

·汪 鼎·

新闻推荐

初夏的田园

·黟县碧阳小学小记者站孙娅菲·“嗵嗵嗵,嗵嗵嗵……”田野里,耕田机在农民伯伯的操纵下,有条不紊地前行着,生机勃勃的初夏田园是那么的曼妙迷人。你看,踩在稻田旁草地上的老牛哞哞地叫着...

黟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