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馆:传播文明乡风构筑精神家园
一部村史,几多乡愁。早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就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方向。近几年来,黄山市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全市各地纷纷利用闲置的古祠堂、古民居等打造市级村史馆示范点,目前一期工程7家示范点已全部开工,村史编修、资料整理、实物征集、布展规划等工作同步展开。
村史馆是存放家乡气息和寄托乡愁的地方,展示和弘扬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雉山凤舞”作为卢氏文化的重要载体,2006年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黟县卢村村史馆专门开辟板块进行展示。一楼的展厅一角可见两只高大的用竹篾、彩纸扎成的彩凤立在那儿,“这是村里老艺人手工扎的,雉山凤舞这一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现已得到恢复。这是我们当地的特色民俗,把它放在村史馆里,可以展现古老徽州民俗技艺的独特魅力。”雉山村党总支书记卢棠荪介绍。屯溪区篁墩村村史馆也正在火热筹建中。篁墩村依山傍水,历史悠久,自古为众多姓氏迁徙徽州最集中的始居地和宗族聚集地。特别是理学家程颢、程颐、朱熹的祖籍都在篁墩,因此该村历来被学术界尊称为“儒教圣地”。篁墩村史馆由原“程朱阙里”纪念馆改扩建,展陈面积约200平方米,建设经费预算30万元,拟按展陈大纲撰写、展陈设计、工程建设、征集文物、布展等步骤进行。目前已开始进入展陈设计阶段,预计今年6月完成。
村史馆是乡风文明的高地,是“礼仪徽州”的一张生动名片。自全市村史馆样板示范工程启动以来,歙县就将村史馆建设与乡贤文化、祠堂文化及古建筑保护利用等相融合,采取“挖掘一批古今外乡贤,设立一个善行义举榜,整理一批族规家训,建设一个村史乡贤馆,开展一系列活动”等“五个一”举措,进一步巩固提升4个试点村,新增昌溪村、黄备村、新安村等9个村史乡贤馆建设。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目前,卖花渔村村史馆及系列展示馆已基本完成。
村史馆是农耕文明的记忆,是告别贫困、记住变迁的历史见证。卢村村史馆的二楼,只见:犁、纺车、石磨、揉茶机,木床、木枕、水桶、火桶、食盒、油篓……实物展示配上场景图,让参观者对以前农户的生产、生活一目了然。得知村史馆开建,村民们找到村里,主动将这些保存了几十年的老物件捐献出来,为的是“以后儿孙后代再回到村里,也能在这里了解长辈们过去的生活,继承勤劳质朴的精神”。
村史馆也记录着与本地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成为一部部形象的历史教科书。抗战时期的徽州区西溪南镇琶村,曾经是新四军二支队官兵的驻扎地,叶挺军长在村头向抗日军民发表演讲,阐述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意义。这一段历史,记录在村史馆里。
作为旅游城市的黄山,村史馆,更成为了乡村旅游者感受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休宁祖源村史馆是全市第一个建成并已经开放的村史馆,目前已接待游客14万人次,成为展示农耕文明、记载乡村变迁、弘扬勤劳节俭作风、自强不息品德的重要场所。来自上海的游客张小姐欣喜地拍摄着村史馆里的农具等实物。她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民俗、风情,而村史馆就是承载历史的最好载体。在祖源,我望见了山、看见了水,更勾起了乡愁!”
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在农村。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史是文化之根、乡愁之魂,而村史馆则让人们故土留根、文脉传承,存留那一抹乡愁。 ·孙冯燕·
新闻推荐
·黟县碧阳小学小记者站陈逸凡·你看,燕子叽叽喳喳地剪着春风,唱起了迎宾曲;你闻,茶叶芽苞初放,用清香发出了邀请函。那乡下人家多么富有魅力啊!黟县的春天经过了绵绵烟雨的洗礼,可仍有一层...
黟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