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什么?怎么种?如何卖? ——从田间地头看农业供给侧改革新变局
用更绿色高效的生产,提供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农产品,同时让生产经营者获取更稳定的收益,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
从种植结构调整到生产、经营方式创新,新华社记者日前到各地田间地头采访,记录了这个春天农业变革的新气象。
黑龙江延寿:东北大米减产量增品质市场更欢迎
随着气温升高,4月中旬的东北黑土地已松软适度。51岁的张静国已备好秧苗和肥料,再过几天就要下地开工。
他是哈尔滨市延寿县六团镇东安村的种粮大户,有近200亩水田。多年来,张静国一直种水稻。今年他打算尝试一种叫“916稻花香”的新品种。
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产区。由于口感好,香味浓,东北大米一直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而张静国的眼光更长远些,他想要通过更新品种,走一条不重产量重效益的路子。
“这是晚熟品种,亩产800斤,虽然比早熟品种减产200斤,但是稻米口感好,一斤的市场价格要高出5毛钱。”张静国说,只有打好市场牌,才能算好增收账。
减少低端供给,拓展中高端供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粮食作物要稳定水稻、小麦生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张静国正是按照这一政策的导向做出了新的选择。
安徽黟县:茶产业拓展价值链
春茶翠旗展。4月正是这里的新茶季。美溪乡庙林村村民汪冬琴正在茶园忙碌。她家有8亩茶园,其中4亩多产茶,另外的3亩多地今年栽上了新茶苗,是品质更高的茶树品种。
“以前各家各户的茶叶都是大路货,卖给小贩,价格低还不好卖。”汪冬琴说,自从加入合作社后,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施肥,统一绿色防控,统一销售,茶叶产量比原来提高了一成、单价提高了二成,也不愁销路了。
汪冬琴所在的合作社有500多农户,种了3000多亩有机茶。合作社理事长李明智说,该社的主打品种已通过有机茶认证,合作社成立的农业公司负责茶叶加工、销售、品牌运营,注册了商标品牌,还与大学合作研发出秋茶品种。
从采茶到赏茶,是这个合作社近几年拓展茶产业价值链的一个新尝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体验式消费正是这家合作社的一大新主业。李明智说,他们开发采茶等农事体验活动,加上餐饮、住宿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去年参与农事体验活动的就达2万人次。
除了茶产业,在黟县,粮油、蔬菜等产业也正在和旅游融合发展。去年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收入达59亿元,接待游客700多万人次。
云南晋宁:红土地上绿意更浓
4月中旬,云南晋宁县的黄瓜、番茄等蔬菜已成熟。采摘、装筐一气呵成,农民陈贵忠的心情如近日天气一样“火热”。
“现在的菜价不错!”陈贵忠说,这得益于他参加了合作社,有蔬菜收购的保底价,也不用担心销路问题。
陈贵忠参加的合作社是晋宁县一家欢专业合作社,以蔬菜种植为主。合作社与云南春天国际农业集团签订了协议,按照公司标准生产。这家公司有15万亩合作生产基地和2万亩自有基地,年产蔬菜超过40万吨。
公司提供质量标准和销售渠道,由合作社组织规范化生产,打造一条提升蔬菜品质的生产链。一家欢专业合作社社长晋松琼说,过去依靠大水大肥种菜,合作社成立后推广绿色种植模式,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使用。
“合作社培训后才意识到过量用化肥的危害。”陈贵忠说,以前自己种菜时不好掌握用量,为了增加产量往往化肥施得太多、菜叶经常“烧糊”,长此以往还导致土壤板结。
现在他增施有机肥,虽然每亩成本增加了几百元,但是施一次可以种两茬,实际成本并没有增加多少,而品质却大为改善,卖价也因此高了许多。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如今,各地像晋宁这样的蔬菜种植区,很多都在进行一场绿色新变革。
广东廉江:人工成本上涨,种粮大户犯难
眼下,湛江市廉江市营仔镇基围头村的早稻已苗青秆壮,生机盎然。
68岁的村民孙素曾获全国种粮大户称号。他1996年开始承包土地种粮,从当年的20亩增加到2003年的200多亩、2006年的350亩,此后又逐渐减少,今年减到320亩。
为啥不种那么多了?他说,年纪大了,而雇人的成本越来越高。老孙算了笔账:一亩水稻的种子、化肥、农药、人力等成本是850元到900元,收获约750斤稻谷,早稻每斤卖1.35元、晚稻1.38元,一亩挣150元到200元。一年种两季,300亩地一年大约挣五六万元。
老孙说,人力越来越难请,所以今年他选择直接播种的方式种水稻——这种方式一人一天可以播种五六亩,如果是人工插秧,一个人每天只能种8分田。
到了收获季节,他要请20多个人、晒谷子时又要请七八个人,一个人一天100元还不容易雇到,尤其6月种晚稻时,雇人的价格即使给120元一天,还要看人家给不给面子。
请到的大多是哪些人?老孙说,多数是60岁以上的妇女,要是上了70岁的,他也不敢雇,怕身体出问题。而孙素和村民的土地流转合同还有一年到期了。之后,他说要看身体情况再决定要不要继续种下去。
雇人难的情况在当地是个普遍现象。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5%,农业机械在许多地方已成为春耕主角。但在这里,仍处于人工向机械化转变之中。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机具的补贴力度。老孙的顾虑,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得到解决。
新闻推荐
□杨晨晨刊讯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抑郁症,我们聊聊吧”。黟县美溪乡计生办与卫生院以“共同面对抑郁,共促心理健康”为主题,于当天联合开展抑郁症防治知识健康宣传活动。活...
黟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