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十年一诺孝儿媳王文英传美谈

黄山晨刊 2015-03-13 20:06 大字

□ 记者 钟伟

在黟县碧山村前升村民组,有这么一个了不起的女人。10年来,她信守对丈夫的承诺,用心照顾年迈失明的公公,在当地传为美谈。她就是2012年11月被村民投票评选为“孝星——最孝儿媳妇”的王文英。

王文英今年52岁,嫁到碧山村已30多年。原本,她的丈夫是村里的电工,夫妻恩爱,家庭和谐。她的两个女儿相继出嫁,但孝悌有加,常回家看看。家有年迈的公公,虽双目失明,但生活乐观,衣食无忧。然而,2005年5月,她的丈夫患上肝癌,为治病花去多年的积蓄,还欠下大笔债务。丈夫弥留之际,拉着王文英的手说,放心不下双眼失明的父亲。王文英含泪许诺,终身服侍公公。

那一年,丈夫走了,王文英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只为信守对丈夫的承诺。王文英告诉记者,自从嫁到丈夫家后,公公就对她特别好,她也把公公当作亲生父亲看待。

丈夫死后,看到王文英生活艰难,在宁国工作的小叔和外嫁的大小姑,打算把老人接到他们家。“公公一直和我们生活,他不愿年老了还东奔西走,我懂公公的心愿,我愿意尽心尽力服侍好他。”王文英说。

王文英的公公是个文化人,双眼失明,平时喜欢听广播。为此,她给公公买了一台收音机。王文英的公公爱干净,她每天都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桌椅和收音机擦得一尘不染。为了让公公睡得安稳,王文英勤换洗公公的被褥。冬天一到,就添上两床新棉絮,脚边放上暖水袋。遇到好天气,就把被褥搬出晒晒太阳。怕公公受凉,王文英又在老人房间里添置了电暖器和电热毯,并在床边放置一个特制的便桶。她每隔一个月还给公公理一次头发。

乡下五月农活忙,田里的油菜要收,要插秧,春蚕要上架。为了服侍好公公,又不误农活,王文英每天凌晨4点起床,边喂蚕边烧早饭。趁公公还没起床,她就下地干农活,然后掐着时间回家,等公公起床了,就给他端上洗漱水,盛上热稀饭,泡好茶。服侍好公公后,接着下田干农活……

2006年严冬,王文英的公公胃病复发住院。有一天,公公想吃豆干炒肉片,并且非要尝尝石亭村酱豆腐干不可。天气寒冷,但王文英二话没说,骑着自行车,顶着凛冽的北风,到十几里外的石亭村买来酱豆干,又赶到嫁在城里的大女儿家,炒好菜给老人吃。同病房的病友不知底细,笑着对公公说:“老人家,你这个女儿真孝顺。”

2007年,王文英的公公身体每况愈下,有时需要人帮他擦身,端屎端尿。一个儿媳为公公做这些,难免有些不便。这期间,不少人劝王文英再成个家,并给王文英介绍对象,就连王文英90岁的老母亲也苦苦劝她再嫁人。她说,再嫁可以,只要哪个男人不嫌弃公公是个“累赘”,钱财、模样都可以不计较。

几经介绍,王文英找到了一个愿意和她承担一切的男人,这个人就是她现在的丈夫汪静东。汪静东也是个难得的实诚人,他在城里有房,婚后完全可以带着王文英进城过日子。但知晓王文英的故事后,汪静东义无反顾地搬到乡下和王文英一起生活,一同照应王文英的公公。

10年来,王文英已经养成一个习惯:先考虑安排公公的生活。再忙,也要让他老人家不饿、不冷、不跌、不碰。对王文英的好,公公心知肚明,总觉得拖累了王文英。王文英却对公公说:“儿媳照应您,是应该的。”

如今,老人家已经91岁,虽然眼睛不好,行动不便,但说起话来底气十足。老人家说,虽然自己膝下有儿有女,但现在已经习惯跟儿媳妇生活在一起,儿媳妇每天搀扶他行走,帮他打扫房间,吃饭时还把热腾腾的饭菜端到嘴边,这样的儿媳妇比亲生闺女还要亲。

新闻推荐

宏村学校:剪纸非遗进课堂

□ 朱光明晨刊讯 近日,黟县宏村学校邀请安徽省民间工艺(剪纸)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剪纸传承人吴笑梅来到学校,为该校乡村少年宫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剪纸课。为进一步丰富...

黟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