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手艺□合肥 许若齐
左靖先生主编的《黟县百工》(金城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在很大程度上可称为“徽州百工”。当年徽州府曾辖六县,民俗大同小异;尽管群山叠嶂,溪河众多,民间手艺的流动与传承却是阻隔不了的。我为休宁下汶溪许氏后人,书中所列凡90种,或吃过、或用过、或见过,只是光阴冉冉,岁月如梭,相当一部分已然尘封,留于记忆的深处。偶尔梦里依稀,如爆米花,浮现的片段是老街巷口、慈祥大爷、炭火小炉;“嘭”的一声,惊醒了,竟是厨房里塑料水勺坠地弄出的动静。
如此梦境,在《黟县百工》里得以复活。两张彩照,两页文字,图文并茂。页之左上角,如此说明:将晒干的玉米、米或黄豆等投入爆米花机的锅中,锅身下紧挨着放一个花盆状的炉子,内烧木炭,炉子一边还可以配置一台手动风箱或电鼓风机。匀速摇动爆米花机一端的手柄,几分钟后,当锅内气压达到一定数值,即可用麻布袋套住锅口,启开锅盖,米花迸出,装袋出售。此似为提要,然后有两千字左右的详述。最后,页之右下角又作如此交代:采访时间:2013年6月;地点:碧阳镇碧山村;采访人物:丁润民;联系方式:131××××9175;时令:冬季;现状:逐渐消失。九十种手艺,皆以这种新颖与严谨相结合的方式娓娓道来。
此手艺及表述过程,除与时俱进的电鼓风机外,与五十年前无异。只是我等在城市的电影院或时尚的咖啡馆里,倚在柔软的靠背椅里惬意地咀嚼时,还能品味出那年那时的那份脆松与焦香?难!更何况手艺与机器(微波炉)的差异可不仅仅体现在技术的层面。幼年的我从自家的米缸里舀出一碗米,接过带着妈妈手掌温度的硬币,乐呵呵屁颠颠地奔向那个炭火通红的爆米花炉子。炉子叽叽呀呀地摇动,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快点到来呵!刹那间,忘不了避开三五丈远,用手把耳朵死死地捂住……手艺是有感情和体温的,它从遥远的历史深处走来,是一种生活的见证与传承,亦是一种文化的负载。它的存在,使渐去渐远的日子可触可摸,闻到一股淡淡的烟火味。而对我们这些怀旧情结甚浓的“徽州土著”而言,无疑会勾起一抹日渐湮没的残梦遗痕,一缕澄怀清明的乡土情思。
为了这本书,左先生和他的学生们寒暑易节,历时三载,近十次的田野寻访,足迹遍及黟山漳水,一群读书人美丽而又诗性的追求,应该点赞!《黟县百工》的直接意义在于留住手艺,因为留住了手艺,就是收藏了历史,挽留了生活。
全书分饪饮篇、器物篇、生活艺、用具访、礼俗记、居屋筑、物什修七个门类,近40万字,基本算是一本黟县民间手工业的“百科全书”。细细数来,有四分之一已处在消逝或正在消逝的状态,如打棺材漆棺材、做独轮车、纳鞋底、锻造刀剪;有四分之一濒临失传或后继无人,如剃头、弹棉花、敲铁皮、织麻布。
还有一部分相当活跃,有意思的是,大多与饮食有关,如刀板香、臭鳜鱼、毛豆腐、腌火腿、杀猪、酿米酒。可见国人好吃,舌尖上的享受是万万断不得,一定要发扬光大的。其他如木雕石雕砖雕、徽派盆景、漆器制作还颇为得宠。这显然合拍当下仿旧复古之风盛行,大概也关乎目前“土豪”呈几何级数增长,附庸风雅者众。当然,其工艺水平是否及抵当年,另需考量。还有一些,“起死回生”,行情见涨,如榨油、打斗笠。《舌尖上的中国》把徽州土法榨油拍得跟武侠片似的,效果震撼;也使当地的那个油坊大大地火了一把。邻近的黟县怎么着也能沾点光吧?
从长远看,留住手艺还是有理由乐观的。世界上卖得最昂贵的汽车之所以价码不菲,关键是相当一部分部件是纯手工打造的。要进博物馆的除外,众多手艺的存活最终还是市场的选择。创意是十分重要的,此书在字里行间做了一些提示与引领,如竹编的篓子,青青的篾皮编成六边形和三角形孔洞的图案,原本是捉鱼时用来装鱼的,用来插花,很美。手艺一旦进入工艺的境界,定能开出美丽的奇葩。
新闻推荐
轻信“网上攻略”,女游客被困深山黟县组织10支救援小分队进行搜寻,傍晚成功将两人救出
黟县组织10支救援小分队进行搜寻,傍晚成功将两人救出
黟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