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桃源古道栈阁岭(一)

黄山晨刊 2014-12-02 19:06 大字

石山挹秀桥□吴寿宜

“凭高栈阁耸云霄,伸手偏能摘斗杓;千树虬松迷鸟道,一湾泉溜把山腰;前村日午炊烟绕,古寺风清梵歆飘;为觅避秦来此者,于今多半隐渔樵。”默诵着清代诗人余逢时《过栈阁岭》诗句,令人顿生思古之幽情。

据清代俞正燮《黟县山水记》载:“石门山,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壁立数百仞,下瞰溪潭,凿石为门,开一径,仅通人。石绝处,横贯以木,置板以行,曰栈阁。”这是对栈阁岭名称由来的叙述。栈阁岭是黟县桃源古道最险峻的路段,如雷贯耳的桃源洞,就位于该岭之巅。

桃源古道为昔日从渔亭南入黟县的必经之途,也是黟县唯一一条与水路相连的古驿道。过去出黟城迎霭门(又名郭门),经横岗、石山,接上宁池古道至渔亭,全长15公里,全由2米长的花岗岩或红砂岩石板横铺路面。原石山到栈阁岭路线,经由石山街,走夹剪亭、西递铺、石墨岭而抵达。清乾隆年间,邑人王毂、程学禧等捐资开通石山以下沿漳河、经浔阳台至栈阁岭路段,不仅使古道全程大为缩短,而且,沿途更是集中了岱峰的文峰宝塔、浔阳钓台、龟山红庙以及桃源洞、栈阁岭等名胜古迹之精华,不愧为名符其实的桃花源十里长廊。

利用周末闲暇,笔者沿桃源古道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探访之旅。出黟城沿东南行进,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豁然开朗的横岗村,村子坐落在广褒良田之中,旖旎秀丽的田园风光、古老素朴的民居街巷耐人寻味。流经黟城的漳河像一条玉带绕村而过,并与村前的古溪河汇合。

此处河面上架有三孔石拱古桥,名为“凤凰桥”,俗称横岗桥,长57.4米,宽和高各6米。系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知县孙维龙及绅士汪元佐、胡炳培、余庭俊等捐资建造。现此桥虽已加宽为公路桥,但古桥的原桥体仍基本保存完好。

过此桥前行不远,在漳河与西武河汇聚处,更有一座四孔石拱大桥“挹秀桥”,系清顺治十年(1653年),知县窦士范及绅士余启光、汪琼、吴经世捐资建造。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汪德禄重建,后被洪水冲毁。民国3年(1914年)横岗人吴翥再度重建,并在桥头建亭,名“吴翥亭”。桥以“黟县青”为石材,桥长55米,宽4.5米,高15米,为邑内最高石拱桥。

“挹秀桥”俗称石山桥,说明石山村到了。石山村依山傍水,过去称作石山街,运送货物的舟船竹排经石门溯漳河而上,多在此弃水上岸,足见此村曾经繁盛一时。而且这里是进入黟县盆地的门户脸面,当年村口建有牌坊群,其中最为出名、最有气势的是明建“望重柏台”石坊,系旌表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授御史、黟县屏山人舒荣都所立。

从石山村前沿漳河一路南行,很快就到了岱峰的脚下。岱峰又名岱岭,海拔380米,因形如泰山而得名。此山岩石多为卷石,酷似人的耳朵,且山上多岩洞,以金牛洞为最。古黟最大的文峰塔就高高矗立在那岱峰之巅,故别名宝塔岭。

文峰塔建于清乾隆年间,为八角七层构造,塔高二十五丈二尺。1938年因遭雷击而塌毁。原塔身第一层有石匾“水口神皋”四字及青石浮雕多块,刻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冬月。现塔匾及巨幅石雕“八骏图”尚存附近村民家中。

在登临文峰塔的岱岭旁,立有一块由清书法家王毂书的“岱峰”两字碑刻,现移至黟城东岳山南麓,至今保存完好。遥想当年,王毂不仅仗义疏财,牵头开辟这条桃源古道新路,而且从这块巨幅碑刻,不难看出王毂的草书可谓一气呵成,书法技艺也是非常高超,是谓“有非凡的造诣,才有不凡的创举”。

沿岱峰脚下的漳河曲折蜿蜒前行,峡谷景致格外清幽,山牵水转,水绕山行。这里处处如诗如画,恰似“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美妙意境。虽然桃源古道早已被黟渔公路取代,但由于公路仍依当年古道路线开拓,故沿途引人入胜的山水风光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新闻推荐

月日黟县法院在开展年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

12月1日,黟县法院在开展2014年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活动中,将当天收到的最高人民法院《法在身边》系列丛书送到该县碧阳镇深冲村社区农家书屋,受到社区群众欢迎。 舒兴...

黟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