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古村宗祠的守望者

黄山晨刊 2014-07-03 21:24 大字

□ 记者  汪嫒  方姗姗

10年来,吴云花、周良荣母子两人倾情守护周氏宗祠,每天精心打扫,进香敬祖。每遇村中祭祀大事,儿子周良荣以其丰富的祭祀礼仪知识,成为祭祀活动主持的不二人选。他说,若没有了这些祭祀礼仪,宗祠也只是一个空的舞台。所以,我们的守护不仅是希望能将宗祠管护得更好,也希望能将宗祠祭祀文化传承下去。

歙县昌溪乡昌溪村有个周氏古村,即周邦头,相传是元末迁徙而来的周氏子民组建而成。明弘治十年,村内建造了周氏宗祠,也叫六顺堂。周邦头走出了不少徽商和能人贤士,很多后人虽常年旅居海外,但仍十分敬重这片故土,不仅捐资修缮宗祠,还时常回来敬奉祖先。为了保护周氏宗祠及徽州祭祀文化,自2004年开始,村里的吴云花、周良荣母子成为了这座六顺堂的守护者。

6月29日上午,记者来到周邦头。接连的降雨对这座古朴庄重的宗祠影响不大,风雨洗礼后的空气更显清新。祠堂旁边的石凳上正坐着两人在交谈。年事稍高的一位便是79岁的母亲吴云花,另一位便是57岁的儿子周良荣。周良荣手边放着一个红塑料桶和抹布,他们刚打扫完祠堂的卫生,正在歇息。

“以前村子里走出去很多徽商,他们都是很厉害的人物,在国外有很多产业,但是他们不忘本,祖先的牌位还供奉在祠堂里,有机会也会回来祭拜。”周良荣说,1998年,一位在瑞士的周家徽商出资修缮了六顺堂,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和注意保护这座古建,但一直没有专门的人员来管护。在与周良荣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周良荣十分关注和热爱古徽文化,面对村内这座有着特殊意义的宗祠,他内心充满了敬重和珍惜。“以前,只有村里举办大事的时候才会打开祠堂的大门。相隔时间久了,再打开门进去,祠堂里面长满了草,房顶要是漏雨了,也很难及时发现。”看着修缮好的宗祠因无人管护在风雨中飘摇,周良荣便自告奋勇,主动承担起了义务管护的工作。

2004年开始,周良荣正式守护起这座建筑。他与母亲一起,每天坚持给祠堂扫尘除灰,上香敬拜。“村里还有两位老太太,也很懂祭祀的礼仪。所以,我母亲每天都和她们一起上香敬拜。”周良荣边说边带我们从祠堂的侧门进去。走进一看,一方宽大的天井,两边宽敞明亮的走廊,10根黑色“黟县青”方石柱,抬头仰望正厅,可见“六顺堂”大匾额。整座祠堂洁净古朴。

“我们全村已故的人的牌位都在这。”周良荣打开后堂的一扇门,里面摆放着周氏家族祖先们的灵位。“现在,村里的大事都在这个祠堂举办,仪式都很隆重。也经常有人来上香,我们都是等香火灭了才走,要保证祠堂的安全。”就在采访中,吴云花细心地从栏杆上几块石头下取出之前所敬的香火残梗,“上完香我们用石头压住确保它们熄灭。”周良荣解释说,并指着祠堂左侧的房顶向自己的母亲打了个招呼,“一会儿我去看看那上面漏了没有。”

2005年,周氏宗祠全面开放,成为千年生态古村昌溪的一处旅游景点。游客纷至沓来,为了保护古建又不影响游客兴致,每一次,周良荣都要客客气气地事先和游客打招呼,禁止烟火、二楼不能攀爬、禁止题刻等。“宗祠祭祀也是属于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这些古徽州的祭祀传统,宗祠也只是一个空的舞台,没有演员和故事。”周良荣告诉记者,他很担心,自己以后,很难再有人将周家宗祠祭祀礼仪传承下去了。

新闻推荐

莲叶送清凉

7月5日,黟县西递景区胡文光石坊前的荷塘内,千姿百态的荷花经过多日雨水的洗礼,更加妩媚动人,给八方游客带来夏日的清凉。吴寿宜/摄...

黟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